[摘要] 作者简介:张荣华(1961- ),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标题注释: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在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3BKS023)的阶段性成果。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目的使生态文明具有现实可能性
社会主义制度内在地规定了社会的生产目的在于直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不是为了攫取无止境的剩余价值。这个生产目的就使得人们不再把任何资源和环境都以金钱或价格的形式虚幻地呈现出来,并为了赚到更多的金钱而自由地交换和流通,相反,人们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合理地调节和控制、配置和使用任何资源,使之真正做到“物流畅通”、“物尽其用”。社会产品恢复其使用价值的实物形态,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非欲望。这时人们的需要也会回归到人性之必然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位置上来,主观欲望受客观需要的制约,便不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盲目野蛮的动力;欲望无涯、需要有限,人们有限的客观需要与大自然能够提供的资源完全可以保持动态的均衡,满足需要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不至于超出大自然的资源再生能力及环境自我净化和自我恢复的功能限度;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共进共荣,生态文明建设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按劳分配方式是生态文明的必要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必将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从而彻底消除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经济根源。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中,贫富分化是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之一。社会主义则消除了贫富分化,实现了分配公正,进而消灭三大差别,最终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这恰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社会基础和中介保障。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共同富裕、分配公正也是生态文明的必要基础;没有共同富裕和分配公正,生态文明便不可能成为现实。
总之,建立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天然的能够激励和促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体系,它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与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建设规律相一致,因而是一种比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的生态文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整体性特质,符合其整体主义世界观和系统综合方法论的要求,而且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真正以人为本的、能够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社会制度。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生态化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相应的政治制度框架内才能实现,内在于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也只有在生态化了的即真正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才能产生并发挥作用。西方社会至今依然强劲发展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学派及其运动,也从另外多个方面印证着本文的观点和论证。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