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财经 娱乐 女性 婚嫁 旅游 美食 汽车 房产 家居 教育 健康 中医 科技 法制 城建 体育 公益 视频 商城
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马列科社 > 正文

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基础探析

2015-04-20 16:32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4年第201411期

[摘要] 作者简介:张荣华(1961- ),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标题注释: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在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3BKS023)的阶段性成果。

  (二)生态文明的系统性、整体性、渗透性、辐射性特征

  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特征的论述有很多,这里不多赘述,只从内外两个层次和现实生活实践中生态危机的影响来分析生态文明的系统性、整体性、渗透性和辐射性特征。笔者认为,从内部讲,生态文明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指生态文明内部包含三个层面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各个要素彼此独立形成子系统,子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关联。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要素对于整个系统来说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都担负着明确的任务并表现出整体特性。从外部讲,生态文明并不是独立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之外的另一种无关的文明形态,相反,它实际上是作为具有辐射性和渗透性的文明因素而发挥作用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以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为显著特征的生态危机,我们的物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私人和公共领域,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其一,生态危机直接危害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对我们社会经济的性质、结构、目标以及增长或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其二,生态危机还作为公共政治事件影响到各国乃至国内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秩序,并威胁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其三,生态危机在思想观念方面引起人们对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拜物主义、占有主义、享乐主义、奢靡浪费等“欲望主义”价值观的怀疑和反思;其四,在社会的私人和公共生活领域,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也会因为物质利害关系而陷入剑拔弩张的冲突境地,社会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必然导致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

  所有这些都说明:生态文明绝不是孤立的、抽象的意象性的文明观念,而是必须落到实处的实实在在的文明形态,必须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其他文明要素构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否则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具有这样的整体性、系统性,是一种全新类型的文明,它辐射和渗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之中,是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其综合统一体。

(责任编辑:刘大彬)

专题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理论豫军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