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海辰山植物园珍奇植物馆内一株看似普通的大树开花结果了,引来很多游客关注—原来,它有一个让人闻名色变的名称:见血封喉。
别以为“见血封喉”只是武侠小说家的大胆想象,它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堪称植物界的“毒王”。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木,是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分布在我国云南、广东及海南等热带地区,在东南亚各国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也有分布,是亚洲热带雨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见血封喉为常绿乔木树种,成年植株高可达40米,通常具板状根,其茎干、枝、叶等都含有剧毒的乳白色汁液(植物学上将这种有色汁液称为“乳汁”),树皮灰色。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人畜心律失常,继而出现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等现象,直至窒息死亡,故名“见血封喉”。关于见血封喉的毒性,流传有许多传说与故事。古代人已经懂得利用它的毒液捕猎,将它的乳汁涂在箭头上,只要箭头擦伤动物的皮毛见到血,那猎物肯定跑不远。而在战争期间,东南亚地区的人们也用涂了见血封喉树汁的弓箭来抵抗殖民者的侵略。
虽然箭毒木的毒液可致命,但俗话说“药毒同源”,见血封喉也不例外。它的有毒成分主要为α-见血封喉甙和β-见血封喉甙,在药理上具有强心,加速心律、增加心血输出的作用,因此在医药学上有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植物专家还表示,只要不让见血封喉的树汁碰到有伤口的地方,就不会有安全风险。此外,见血封喉的树皮纤维柔软而富弹性,是做褥垫等纤维制品的上等材料。
辰山植物园展览馆中生长的见血封喉于今年首次开花,让人们看到了见血封喉的另一面。别看见它的名头很大,花朵却非常小,而且十分密集。紧簇的花朵与肉质的花托一起组成一种很特殊的花序,叫隐头花序,为桑科植物特有的一种花序类型。植物专家介绍说,隐头花序的特点是肉质的花托愈合从四周将所有小花包围在里面,也就是说,从外面是看不到它的花,除非解剖开来。而隐头花序结出的果实在植物学上称为隐头果,与常见的无花果、薜荔形状类似。见血封喉的果实先为绿色,后为红色,成熟时变为紫黑色。它的果实味道极苦,也含有毒素,不能食用。不过,见血封喉种子发芽率极高,更新能力强,容易繁殖。种子成熟后,只要随采随播,幼苗给以适当遮荫,即可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