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没有名山大川,却因与古希腊文明同期存在的齐文化而让世人刮目。近几年,淄博转化文化与旅游并融齐驱的新优势,构建“南山、北水、东文、西商”的旅游大格局,悄然展现“齐风陶韵 生态淄博”的古往今来。
生态淄博
开放文化下推行旅游大融合
两周时期存在了800年的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当时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
开放的文化孕育开放的城市。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历史辗转至今,淄博的经济社会面临新时期的机遇。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休闲消费会井喷。近几年,淄博人均GDP一路升至2013年的1.29万美元,文化旅游消费进入旺盛增长期,越来越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域。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自驾车旅游、房车旅游等正在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巨大。
在此背景下,淄博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工作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做好“加减乘”三篇文章,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出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从多方面推动文化旅游实现规范有序发展。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城市营销和招商引资机制,持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招财引智力度,“齐风陶韵·生态淄博”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齐国历史博物馆
投建旅游项目让文化遗存物尽其用
淄博文化资源丰富,齐文化、聊斋文化、商埠文化、孝文化既有历史传统,也有时代内涵。“老祖宗”留给淄博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物尽其用?载体意识在淄博越来越强。
身为齐文化发祥地与聊斋故里,由于缺乏品位高、规模大的带动型旅游项目支撑,淄博旅游尴尬于“有说头没看头”的境地。从2012年年底,淄博市组织召开了旅游业重点项目研讨会,并陆续邀请国内外顶尖旅游规划团队进行创意策划,打造了一批建设水平高、吸引力强、国内外知名、产业提升效应明显的龙头项目。
通过项目投入带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淄博旅游规划的目标。淄博在建旅游项目38个,总投资600亿元,已完成56亿元。通过这些大项目的实施,可以看到淄博旅游项目的建设后劲在增加。如今,淄博以文昌湖旅游度假区、齐古城、魔幻聊斋、太空港等重点项目为引擎,通过科学指导、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全力构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进一步将自身打造为成熟、完整的旅游目的地。2013年,淄博旅游综合收入353.11亿元,同比增长13.5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3.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淄博同时认识到,乡村旅游既是文化工作中“记忆工程”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重要方式。为此,当地坚持“一村一品、一型一策”的原则,采取景区+农化+公司、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公司等多种模式,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快发展乡村旅游,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找回“乡村记忆”。以“体验齐文化、游览古村落”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以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沂源县张家坡镇阳三峪村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充分满足了群众的休闲消费需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