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这快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遗存,黄土地的孕育,积淀了这座城市的风华。
如果说黄河在三门峡完成了一个艰难而美丽得大转弯,那么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在这里开始了转折和萌发。在渑池县仰韶村南面的盆地上发现的文化遗址,是距今五六千年前母系氏族晚期的一个较大的部落的住地。
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这快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遗存,黄土地的孕育,积淀了这座城市的风华。如果你愿意,捧起一掊黄土或许便可从中挖掘出一段足够有分量的历史,这些之于我们也许是太过遥远的感知,但这里的山山水水乃至一花一草,都浸润着自然万物、纯朴乡风与自由自在的民间文化的气息。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或许是出于一种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亦或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本真的向往,就这样不可遏制地勾起了探索的欲望。
那么,不妨沿着黄河滩,寻访天井窑院,见证窑院里别样婚俗,从“百佛顶灯”的表演中感受那份虔诚,还有皮影、芯子……拣拾起洒落在黄河边的一颗颗民间珍品。
沿着黄河滩,寻访天井窑院,见证窑院里别样婚俗,从“百佛顶灯”的表演中感受那份虔诚,还有皮影、芯子……拣拾起洒落在黄河边的一颗颗民间珍品。
豫西窑洞民俗
天井窑院,又名地坑院,是沿袭原始社会人们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一种民俗住宅形式。虽然是挖地而建,但其合理的布局却充分展现了儒、道学说的思想光芒。每年黄河旅游节期间及旅游旺季,婚俗表演是这里必演的节目之一。
百佛顶灯
湖滨区向阳村的“百佛顶灯”为三门峡黄河风情表演中的一个绝活。每逢正月,陕州城众僧人便在城内讲经数夜,招徕听众,光大佛门。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头顶碗灯、手摇芭蕉扇、走着梅花步表演民间绝技。“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那虔诚、滑稽的神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佛光无边”。
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是豫西灵宝特有的一个剧种。由于方言、民歌俗曲不同,道情皮影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道情皮影戏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牛皮做成,人物则成侧面形象,由许多小片组合而成,其道具有桌椅、宫殿、城门、车船、桥、马、虎、龙等。该剧种目前已极为罕见,只有几个老艺人会表演,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芯子
芯子又称垛子、平垛。是一种静态惊险造型艺术,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芯子是把4一5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铁芯上呈现惊险优美的造型。芯子分抬芯和背芯,抬芯是将有装扮成剧中人物的孩子的铁架,置于方桌之上,由几个人抬着走;背芯是由一身强力壮者肩扛铁架行走,肩扛者也装扮成剧中人模样,最多时铁架几百斤重。近年来,芯子多将铁架固定在拖拉机、汽车上,表演大型芯子,最多有十几人,表演内容也更加丰富。
黄河灯
黄河灯是渑池县独有的传统游艺。形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迷。灯节期间,摆灯结彩,配之竹马、旱船、烟火等开展活动。用数千根木桩先绑外围再用麻杆、高梁杆筑成,有灯盏数千个,灯柱用木棒插入地下,露出地面约四尺高,灯柱之间相距五尺,每个灯柱设一盏灯或间隔设一灯,其间空隙有柏枝装饰,形似灯壁,并以纸花点缀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