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 制图:张芳曼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以第三方身份开展了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于近日公布。
评估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民办博物馆发展迅猛,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亮点;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成长难题,专业化水平不高、地方政策措施不配套等问题束缚其手脚。如何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已成为目前博物馆管理的突出问题。
21个省份的418家民办博物馆参与评估
我国民办博物馆绝大多数自2000年以后才发展起来,整体处于相对较弱的起步阶段。近几年来,民办博物馆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2年底,全国经文物部门备案的博物馆有3866家,其中民办博物馆647家,约占17%。
本次参评博物馆共涉及21个省份418家,占全国民办博物馆总数的64.6%;评分指标体系包括法人治理、业务活动、诚信建设、社会评价4个一级指标,含15个二级指标和56个具体指标,有自评、组织专家进行省级评分、专家复核打分等环节,总分为1000分。
本次民办博物馆评估得分均值为458分,得分在800分以上的仅有4家,得分在600分以上(或可视为“及格线”)的占13.6%,300分以下的有58家,占13.9%。高分博物馆在注册登记、财务资产和开放服务方面表现较好;低分博物馆在学术科研、信息公开、政府评价方面表现不佳。
过半民办博物馆审核登记程序不完整
报告指出,民办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亮点众多。评估申报材料显示,藏品数量在800件以上的民办博物馆超过六成,有的藏品数量高达60万件。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民办博物馆共举办基本陈列1072个、临时展览1973个。2012年,平均开放天数为309天,186家开放天数达到360天。此外,民办博物馆对丰富博物馆类型贡献显著,法人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民办博物馆馆舍条件依然普遍有待改善,展示服务功能建设急需得到帮助,专业化建设和社会的认可度亟待加强。
报告同时显示,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还存在若干关键问题,其中,各地设立审核主体和登记主体不统一的问题十分凸显。在“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设立;依法履行设立登记手续,取得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资格;履行重要事项变更审核、登记、备案手续。”这一指标上,只有44.4%的民办博物馆获得满分;在“按规定参加博物馆年检、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且年检结论合格”这一指标上,只有31%的博物馆获得满分,26.7%博物馆得分在60—90分之间(百分制)。
评估报告负责人指出,民办博物馆设立审核中存在省、市、县3级文化文物部门同时审批,且下级部门审批意见不向上级部门报备的情况,这与《博物馆管理办法》中由省级文物部门履行博物馆设立审批的规定相矛盾。从实践看,由于缺乏专业力量,由市、县级文化文物部门负责审核的条件并不成熟。在成立登记主体方面,不少民办博物馆没有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甚至有5.7%的民办博物馆根本没有履行法人登记手续。同时年检材料显示,在2011年530余家参加年检的民办博物馆中,至少有53家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比例高达10%。这些现象不仅违反了有关规定,而且与民办博物馆的非营利属性定位相冲突。
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情况普遍存在
参评申报材料和有关调查材料显示,民办博物馆存在博物馆财产与举办者财产分割不清晰的现象,有的民办博物馆把企业营业执照或验资报告、个人申办者把银行存款单作为其设立博物馆的资金来源证明;超过2/3的民办博物馆在理事会管理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情况普遍存在。由于藏品主要源于民间,来源是否合法大多只能靠收藏者自证,且收藏渠道没有国有博物馆规范,导致藏品合法来源与真假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办博物馆的成长。专家指出,虽然这种现象仅在以文物为藏品的民办博物馆中比较突出,但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往往影响到整个民办博物馆的品质和形象。
此外,按照规定,民办博物馆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经营业务,但经营剩余收入不能作为利润在成员之间分配,只能用于博物馆所自身的发展。评估报告显示,部分民办博物馆虽然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其运营宗旨与非营利性质不符。
针对评估结果,报告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建立健全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措施;以评促改,健全内部管理,发挥民办博物馆的公益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强化业务指导,着力提高民办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