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鸭”成“黄金鸭”吸金两亿元引思考
2013年10月27日,由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设计的“大黄鸭”正式结束了约50天的北京之行。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孙群在“大黄鸭”拆除现场表示,“综合两家公园门票、游船、餐饮等相关收入,预计可达2亿元的水平。”
对于“大黄鸭”进驻颐和园、园博园展出的行为,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规划所所长马晓龙认为,通过购买门票才能看到“大黄鸭”是一种商业行为,与其之前宣传的公共艺术并不一致。而主办方单纯以安全原因收取门票这种说法太牵强。霍夫曼则表示,收门票不是问题,这对参观者来说是双赢。
据统计,“大黄鸭”多项衍生品的售卖至少带来近700万元的进账。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表示,各地游客涌入北京观赏“大黄鸭”,也为衍生品售卖、餐饮、住宿、交通等周边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在这些巨大的经济效益背后,除了支付一笔版权费用,请进“大黄鸭”的两处园方也为此进行过不小的投入。不同于香港维港展出需要向海事处申请一份“浮动构筑物许可证”,在北京,由政府主导的大型活动虽省去了申请许可的步骤,却更多地增加了对人流疏导、交通、安全等多个方面的顾虑,造成了园方在这些方面不少的成本支出。
“大黄鸭”已告别北京,“全民合影狂欢”的追捧也已经结束。一只以经典浴盆黄鸭仔为造型创作的巨型橡皮鸭,在北京展出期间,带来2亿元的经济效益。也难怪有媒体报道这只“大黄鸭”“很黄很暴利”,还有报道称其为“吸金利器”、“摇钱树”和“黄金鸭”等。
网友“娃娃皮皮”发微博说,“大黄鸭带着钱走了,留下多少澡盆。”告别了“大黄鸭”,我们确实该思考我们该在“澡盆”里装点什么。
“设计周公益大使”成龙说,“我在想,中国设计师是否能将我们中国有名的东西,类似熊猫、金丝猴搞成很好玩的东西。”
霍夫曼的“大黄鸭”在中国是真的火了,其众多山寨版本在中国各地已经出现。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我们不能总照猫画虎,而要看国外的文化创意是怎么做的。”他认为,中国需要的是为老百姓提供可触摸、可感知的本土创意产品,让这些产品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另外,我国应提高对设计的版权保护意识。
文化消费如何借力城市景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指出,好的创意景观首先要和城市的发展形成深刻的互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周边环境和谐统一,与当地文化特色相适应,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此外,要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唤起游客的好奇心,激发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
财经评论员刘晓午则表示,“大黄鸭”的商业营销模式值得借鉴。中国现在大部分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基本都在做产品的品牌化。“大黄鸭”的模式是品牌的产业化,先有品牌,先有创意,先有理念,然后再有粉丝,有需求,然后再进行产业化。
这只象征友好和平的“大黄鸭”的中国之旅从香港开始,在北京停留,然后又“游”到台湾。不知道,“大黄鸭”之父霍夫曼为“大黄鸭”选好的下一站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