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哀牢山脉,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哈尼梯田呈现森林、村寨、梯田、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农耕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活动均围绕梯田展开。哈尼梯田分布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遗产区及缓冲区总面积为461.04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区面积为166.03平方公里。梯田集中连片的核心区域主要有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等3个片区,82个村寨。
红河哈尼梯田是坚韧、团结的哈尼族人民成功地利用高山森林的蓄水功能和有着肥厚泥土层的山体,创造的以“四素同构”为核心体系与特征的崇山峻岭地带大范围、大规模的山地水梯田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体系。红河哈尼梯田在特有的壮阔大山环境中开创的、覆盖雄伟山体所形成的景观,被当代人誉为“伟大的大地雕刻”。而实现了这一人类创造力、耐受力、意志力和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哈尼族人,则被誉为“大地雕刻师”。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植被、水源条件、生产、生活体系和哈尼民族的族源,文脉,历史,信仰,传统,社会合作机制,而具备中国南方、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山地水稻梯田景观所不可取代的特征和成就。
中共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在2000年10月,决定哈尼梯田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并开展相关工作。
在申遗十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共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始终将申遗的过程作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美丽家园的过程。哈尼梯田先后被冠以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殊荣。
申遗的成功,是红河哈尼梯田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是有利于实施红河哈尼梯田整体保护。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一套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将红河哈尼梯田各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了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的整体保护。申遗成功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保护进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将有利于引导并推动遗产地政府和各族群众按照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规范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
二是有利于改善遗产所在地百姓民生。哈尼族等各族群众是红河哈尼梯田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主体。通过申遗,初步改善了各村寨环境和居住条件,使各族群众亲身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成果。申遗成功,将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哈尼梯田农副产品经济附加值,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新途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和传承哈尼梯田遗产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是有利于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将进一步扩大红河哈尼梯田和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引来中外游客,推动红河区域旅游经济腾飞,为遗产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如哀牢山崇山峻岭中一位养育了无数大山儿女的美丽母亲,她风韵犹存、活力四射。今天,她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向世界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