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山城古典生活的缩影
●地理位置: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距繁华主城区仅3公里。
●重要档案:始建于宋代,面积1.18平方公里,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
●最美理由:重庆将古镇保护与商业开发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汇聚了巴渝民居、巴渝美食、巴渝曲艺、巴渝生活风情的“小重庆”,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沐浴了千年的时光和尘埃
沐浴了千年的时光和尘埃,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就像重庆人的心灵标签一样,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都深深烙印在重庆人的心里。从某种程度上讲,有着“小重庆”之称的磁器口,其实是山城古典生活的一个缩影。它裹挟着历史而来,曾经以繁华码头的身份,承载着千尺布匹万斤粮油从水上抵达……现在,当昔日的货船不再泊岸于此,走过深深浅浅的滩头,一浪一浪击打在人们心上的是江水,更是整座城市浓浓的乡愁。
回望磁器口的前世今生
古镇磁器口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接童家桥,北靠石井坡。曾经的磁器口是非常繁华的水陆码头,码头上常年万商云集。如今的磁器口,街道两边仍然商铺云集,人们置身其中拥挤穿梭,恍惚仍然当年码头的繁荣景象一直持续至今。
磁器口古镇并不大,一共有12条街巷,全都由青石板铺成。那一条条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蜿蜒在古镇的每一处大街小巷,被岁月和人流打磨得光滑无比。在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时候的建筑,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为商贾大户居所。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古镇上,青瓦灰墙、木格花窗的建筑随处可见,大红的灯笼也挂满了石板路的两旁。灰白墙、枣红柱、翘角楼、麻布幌子、小青瓦……古香古色的格调可以使你重温到明清时代老重庆的风貌。
吊脚楼和“九宫十八庙”的故事
沿着青石板路行至江边,便可看见低低矮矮的吊脚楼蜿蜒在山间,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正因为磁器口一江两溪三山四岸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吊脚楼的独特景观。都说建筑是城市最好的外衣和标签,四合院代表了北京的磅礴和大气,石库门彰显着上海的精细与别致,那么吊脚楼对于重庆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态符号,它象征着重庆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沿着奔腾的嘉陵江,顺着蜿蜒的山脉,吊脚楼树立在悬崖峭壁边,仿佛欲说还休地讲着当年发生的故事。
在磁器口,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宫十八庙”的故事,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不一而足。一直以来,磁器口的香会、庙会、花会,以及正月龙灯、清明风筝、端午龙舟、七月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等活动,一年到头从不间断。在老百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拜佛请进来。”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宝轮寺。宝轮寺建于唐朝,那时候的宝轮寺很大,从大雄宝殿开始,到马鞍山,一直到童家桥,全都属于宝轮寺的寺地范围。鼎盛时期的宝轮寺,有僧侣300余人,香火旺盛,气势恢宏。
除了宝轮寺,宝善宫是磁器口古镇上的百年道观,作为九宫之一,宫内小巷逼仄,曲径通幽,庭院四合。在清代和民初,道教及民间许多神教信仰者在此活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政府废旧学办新学,磁器镇就在宝善宫设立小学。在经历一系列变迁之后,今天的宝善宫,已经成为了古玩陶瓷艺术馆。
永远弥漫的茶香和饭香
磁器口永远弥漫着茶香,大大小小的茶馆俯拾即是。四合院里,吊脚楼上,背街里隐秘的角落,滚水烫开茶叶的沁人香气与混在这茶香中的谈笑一并传来,一个入鼻,一个入耳,交相缭绕,勾起人们心底对逍遥的许多向往。
磁器口也是一座讲究吃文化的古镇,人们所熟知的磁器口三宝:毛血旺,椒盐花生,软烩千张。毛血旺嫩而爽口,杂碎油而不腻,白豌豆耙和化渣,汤香辣烫嘴,味道鲜美,一碗下肚,通体大汗,暖人身心。
来到磁器口,踏完青石板路铺成的街道,看遍吊脚楼和四合院,在宝轮寺再烧上一炷虔诚的香。你要么去吊脚楼上欣赏国画家们画笔下的磁器口,或者在大街小巷中寻找当年名人们留下的足迹。兴致来的时候,找一家茶馆,听听当地人的“龙门阵”,老人们在旁边下着象棋,江边上的码头上摆渡人在雾气中迎来送往。如此的情怀,好似身在仙境中。但楼下传来的阵阵辣香又将你瞬间拉回现实,这样的味道,在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中是品尝不到的,这里只能是重庆,也仅仅只能是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