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到底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呢?还是一个既有城市又有沙漠、村镇的酋长国呢?乘坐阿联酋航空的早班飞机,从北京出发前往迪拜的路上我不停地在想象着这个沙漠奇迹的模样。8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里,除了放平座椅安然地补上一个舒服觉外,还有足够富余的时间让我气定神闲地从菜单里选出从前菜、主菜,一直到甜点一应俱全的全套餐点。
属于老阿拉伯的痕迹
事实上,在下了飞机,初一踏进专为阿联酋航空新建的迪拜T3航站楼后,这种担忧就被发现完全是多余的了——我把迪拜过度神秘化了。阿联酋虽然是穆斯林国家,但是在1971年,迪拜与阿布扎比、沙迦、富查伊拉、乌姆盖万、阿治曼6个酋长国共同组建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第二年,哈伊马角酋长国也加入阿联酋之后,阿联酋正式开始了现代化历程。其中,尤其以第二大酋长国迪拜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发展速度也最快。
机场只有在海关这样的地方,才会安排穿着传统服装“坎度拉”(Kandoura)的本地男女工作人员,男的戴着头巾,女的都用黑色的薄纱巾“吉士娃”(Gishwa)遮盖住头发,画着精致妆容的俏丽面庞却是露出来的。这几乎是我们在迪拜唯一接触到的迪拜本地人。按照统计数据,迪拜200万人口里,本地人只占20%。此后的5天时间里,我们还相继接触到了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德国、意大利、马来西亚、韩国等不同国家的“迪拜人”。这些准迪拜人支撑起了迪拜的飞速发展。
迪拜夏季的午后,走进室外44摄氏度的空气里,实在是个不小的心理挑战。负责我们此行接待的阿拉伯游踪(Arabian Adventures)公司早已派来了导游温迪(Wendy)来接机,而最贴心的一点则是——温迪是中国人,已经是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0年的老迪拜了。这样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任何交流里的“迷失”了。我们的司机拉古(Reghu)是印度人,和我遇到过的大多数印度人不同,拉古极具一股儒雅之风,说话轻声细语,礼貌周全,多数时候都安静认真地履行着他司机的使命。而和我接触过的多数旅行度假地的印巴服务人员一样的是,拉古永远不会让你的行李箱拿在你自己的手上,在你喊热喊渴之前,凉爽的湿巾和矿泉水早已送到你的面前。
车载着我们驶向入住的酒店,几个套着坎度拉的飘逸身影迅速地隐入机场大楼。迪拜在夏季通常下午1点到4点是午休时间,宽阔而保养良好的马路称不上车水马龙,却绝对彰显着国际大都市的风范。道路两侧渐近而后又渐远的一座座簇新的高楼,不断颠覆着我曾经对阿拉伯世界的所有想象。我为寻找沙漠之城迪拜而来,可是放眼望去,除了路牌上必定会有阿拉伯文地名外,既找不出它更多的阿拉伯特征,也看不见沙的痕迹。
徒步发现迪拜老城
没有踏足迪拜之前,接收了过多强调迪拜是一个购物天堂、奢华之都这样的信息,把我对它的判断引向一个“纸醉金迷之地”的方向。初到迪拜的这个下午,我们打算首先去迪拜的老城地区德伊勒(Deira)走走。迪拜这个起初以采珍珠和捕鱼为主的小渔村,从1799年开始有记录有村庄出现,而有证可考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总有一些属于老阿拉伯的痕迹是值得去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