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是西藏人赖以为生的主要作物,西藏同时也是世界上种植青稞面积最多的地区之一。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等地,在海拔4200—4500米的地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每年在青稞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藏族农民都会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五谷斗和青稞酒,围绕着农田载歌载舞,欢庆预祝丰收的“望果节”。摄影/张超音
地理环境是决定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雪域高原的严寒气候制约了西藏人完全依赖农耕的求生之路,部分西藏先民只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游牧生产上。在广大藏区,传统的魅力无处不在,顽强的游牧先民的生活习俗沿袭至今。今日的西藏,无论是在牧区、农区还是市区,西藏人在吃穿用等方面都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独特传统。
藏餐:随身携带的“厨房”
藏族的饮食文化非常简单,藏餐四宝——牛羊肉、奶品、青稞和茶浓缩了西藏饮食的精华。西藏人的饮食生活和这四种食品完全交融在一起,简单、粗犷、实在。西藏饮食品种的简单,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严寒的气候致使植物类食品严重匮乏,西藏人的常年食物只能限定在肉类和乳品范围内。青稞是西藏特有的作物,用青稞制成的糌粑携带和食用均很方便,很适合牧人居无定所的生活。
尽管藏区严重缺少蔬菜和水果,但是藏族人并不缺少维生素,他们均衡营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大量饮用酥油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放了盐巴的酥油茶、清茶和奶茶成了藏族人每日必需的佐餐饮品。藏族人凭借着简单的藏餐四宝,既满足了身体需要,又让游牧生活不至于被锅台所累。
当我和藏族人生活在一起,每天吃着同样简单的饭食的时候,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吃得这么差,他们怎么就不馋呢?
此次入藏考察,我住在好友达片拉萨的家里,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但说句实在话,在吃这一方面,实在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为简单的款待了:每顿饭绝没有超过三个菜。甚至我去达片的妹夫边巴的母亲家作客——这是一家相当富裕的农民家庭,1000多平方米的房产,还有租出去的三间沿街商铺和三间民宅,然而招待我的午饭竟然只有牛肉萝卜汤、去了皮的煮土豆和白面馒头。
如今的拉萨可以随时买到内地的任何时鲜货,就算没有海味可以饱尝,山珍也还很丰富。故此,我对藏餐的简单一直心存疑惑。西藏人对吃那么简单而随意,并不是因为物产的限制。布达拉宫的僧侣多布杰这样解答我的疑问,他说:“我们西藏人根本不在乎吃。”对此,我将信将疑。第二天我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情,这才完全相信西藏人确实不在乎吃。
第二天中午,我正在八角街吃面,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过来乞讨。我本能地反应他一定是骗钱的,因为拉萨街头乞丐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不怀好意地指了指吃剩的半碗面。哪想到这个孩子的眼睛竟放出了钻石般的光芒,说着藏语狂呼乱叫地跑出了面馆,一转眼,捧来只小木碗站在我的面前。我目瞪口呆地把剩面倒在了他的碗里,看着他飞快地跑出面馆。我好奇地跟在他后面,在餐馆旁的墙角看见了这样一幅情景:一个母亲背着一个比刚才那个小男孩更小的孩子蹲坐在地上,那个更小的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木碗里的剩面。那位藏族母亲冲我竖起了大拇指,眼神中饱含感激。那位母亲系着一条皮围裙,从她们的衣着和风尘仆仆的外表上判断,她们很可能是叩长头的朝圣者。
藏族是个出世的民族,神佛占据了几乎每一位藏人的心灵。每一个传统的藏族家庭,一定在最尊贵的地方供奉佛龛,一定把自己最聪慧的子女送去出家。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神山圣湖中的物产即使鲜美无比,他们也不会受其蛊惑。当一个人的心灵被信仰占据,吃只不过是维持生理需要的简单方式。汉族是个入世的民族,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世间万物,只要能消化得了的,莫不被尽兴朵颐。这就是藏族人和我们汉族人在饮食理念上的最大差别。我无颜面对这位母亲,赶快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