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农家乐 乐遍全中国

2012-04-07 19:34    来源:网易     打印本页 关闭

  农家乐第一家 开农家休闲游先河

  1987年徐家大院率先在全国打出“农家乐”的牌子,2006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徐家大院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

  头戴运动帽,身穿一件黑色薄衫套一件外褂,手里拿着一个钢化水杯,健步如飞地穿行于大院,尽管徐文康已81岁,但他显得还很年轻。

  “我不过是一个种苗木的农民。”站在挂满“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众多牌匾前,徐文康目光深邃,话语间略有所思,他似乎更愿意提“苗木农民”的身份,而非农家乐创始人。

  农科村位于成都平原的中心地带,是远近闻名的“川西粮仓”。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快吹拂到农科村,也把苗木吹进了农科村村民自家庭院的里里外外。徐文康回忆,到1982年时,农科村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开始种植苗木,一些种得早,种得勤的村民发了财,在那个时候都已经开始修房子了。

  徐文康连同何召明、蒲明福、杨德章、宗竹林等人是率先尝到种植苗木甜头的人。“有的修建了小青瓦房、有的修建了小楼房”,徐文康回忆说。

  徐文康说,当时大家把房子修好了,房前屋后种植了不少的花木。随着花木经济的形成,县上市上前来参观的领导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来了一些记者采访,当时的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晚报》一个叫王学成的记者写了一篇报道,提到徐家大院是 “没有围墙的公园”、农科村是“鲜花盛开的村庄”。虽然得到媒体和领导的肯定,但由于时机没有成熟,徐家大院并没有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直到1987年,郫县望丛赛歌会召开时,徐文康才感到有一个巨大的商机来了。

  据他称,当时县里请来了其他兄弟区县的很多单位来耍,各办各的招待。这些招待原本都是在县城里的招待所或者饭馆办,但是当时郫县计生委却很稀奇,不在城里吃饭馆,却与我们联系,要求在我们院坝里吃点饭。接到这个通知后,徐家上上下下开始忙碌起来,请厨子、买肉、准备桌子板凳,在鲜花丛中的徐家大院的坝子里,摆起了饭桌。

  “饭吃了,大家以为就算了,但名声却早已在外了。”在望丛赛歌会结束后,徐家大院由于环境好,饭菜好吃,名气越来越响,一些旅游公司也带着客人上门来,一些单位也纷纷前来耍。徐家大院的老少们开始认识到,在农村搞餐饮接待,竟然是能够赚钱的。

  “条件一般,主要是吃点豆花饭,没有想到竟然能吸引那么多人?”这是徐文康至今不能够理解的一件事。

  其实农家旅游的兴起,有着四川人天性爱休闲的背景的,甚至也影响到了在成都的外国人。而谈起外国人的故事,徐文康认为,他们耍得更加原汁原味,喜欢体验农民的生活,在菜地里采菜,在田里骑牛,或者在院坝里推鸡公车,简直是一种与农民同乐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徐认为,应该可以理解成农家乐来源的最早的解释。

  在1987年到2008年的20年间,徐家大院已经从最初的3亩宅基地,发展成为如今20亩的大宅院。而最初的那个小平房现在也成为了农家乐发展史料馆,供人们参观。

  徐文康称,真正的高峰是在1996年。“这个时候,我们家根本接待不过来。”徐文康讲述,1995年时,他们家已经修建了第二个院子,但是当时仍旧接待不了应接不暇的客人。“当时的交通也不方便,但是每到双休日,来的人还要排队吃饭。而这个时候,整个村子的人也开始动起来,大家都纷纷搞起了餐饮——农科村从此进入了农家乐时代!

  农业产业调整 郫县“大农家乐”时代到来

  徐纪元一家的致富路仅是郫县农科村众多农户中的个案。20世纪80年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郫县农科村的一部分农民大胆突破,他们以苗木种植替代粮食耕种,完成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科村的苗木已成规模效益,千千万万的苗木不仅可以通过销售产生收入,其本身也成为农村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在当时交通建设较为滞后的情况下,城里人到较远的地方去旅游还有时间和空间障碍,而到农科村来观赏苗木,吃农家饭、购农产品逐渐成为了一种消费热潮,真正的休闲市场出现了,而服务于这个市场的产品———农家乐也出现了。

  仅是靠农户敏锐的市场意识自发形成的花木栽种和开设农家乐,促进了部分农民的增收致富。但是,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更强调单个农家的农家乐缺乏市场主动性,影响了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规范,很难带动更多农民的增收致富。作为首开农家乐先河的郫县呼唤着农家旅游的另一个时代的到来——“大农家乐”时代,即:整合全县农业生态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为此,在郫县我们看到占地3000亩的葡萄种植园——田园时代建立起来了,西部最大的鲜盆花基地“西部花乡”建立起来了,突出高科技观光农业的“丁沙农业产业园”、占地3000余亩的“玫瑰园”建立起来了。这些现代农业产业或是覆盖几个村,或是覆盖一个镇,甚至辐射一个片区,除了本身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带动着农户增收外,“一三产业”互动发展,依托农业生态建立起来的休闲旅游产业更是推动着农民的增收致富。“大农家乐”时代迎来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朝阳期,更带来了郫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黄金期。

  统筹城乡发展 乡村旅游产业下的“郫县现象”

  如今,到郫县农科村旅游,到郫县西部花乡骑自行车赏花看景、到郫县三道堰镇农业园体验采摘农事活动的人常年不断。全县农家乐达到127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7家,2009年实现产值1.1亿元,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0元。

  实现农家乐旅游的升级换代,依托郫县现代农业资源实际发展乡村旅游道路,郫县人尝到了不少甜头:农产品有效流入市场,实现农民就近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满足城市人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事实证明,乡村旅游产业的平台开始把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农村的生态和产业等资源集聚起来,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途径。

  在确定把发展设施农业、现代都市农业等与乡村旅游产业结合的“一三产业”互动发展模式作为郫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后,已经带动郫县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快速发展。2009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115公里;开通公交线路39条,通车里程达601公里,实现了县道公交无缝覆盖,村通公交率达93%。新改扩建镇村道路26.4公里。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效解决3.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52.5公里标准化渠系整治和71.1公里的配套雨污管网建设,建成覆盖各镇的污水处理厂及部分管网。

  此外,在乡村旅游这个平台上,城乡的思想文化得到了有机的融合,逐步实现了“统筹”。每年5月,郫县三道堰镇开展以“龙舟赛 庆端午”系列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数万游客。镇里除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外,还举办了捉鸭子、民歌赛等活动,给城里人带来视听享受。而城里人先进的思想文化也在融合中带给了农村老百姓,引领农村人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的转变。以前,乡下人对环境保护不太重视,开放乡村旅游后,农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生存、挣钱的机遇。

责编:胡皓斌

您已浏览完所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