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表演俗称“踩高跷”,据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古代人采摘果实和捕鱼生活有关。古代儿童用的简单高跷,也称为竹马,“青梅竹马”的典故即出于此。
高跷表演的主要道具是“脚跷”。这种“脚跷”实际上就是结实的条木,高则2米,低则0.3米,上有木托。“脚跷”绑在表演者的腿上,即可进行表演。
高跷表演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表演团队少则三五人,多则三四十人,甚至上百人。依其表演难度,分行进间表演和场地舞台表演。行进间表演时,演员随锣鼓弦乐扭踩或走队形,边唱边演。场地、舞台则主要表演各种高难度的技能动作,如劈叉、空翻、跳高、旋转等。
高跷在中国各地尤其是中原地区流行甚广。每逢农历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各地的城镇农村、广场街头,随处可见的高跷表演成为一道独特的民俗景观。2006年5月20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