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地,但缺可用之地,这是河南这个典型的农业大省面临的困惑。
肩负着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使命的河南,有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在土地问题的探索上,中央和河南都不得不谨慎。
是否存在一个真正顺畅的“三化协调”路径,而不是一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就要威胁到耕地红线、粮食安全?河南将“双挂钩”这个破题之策写进了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国家也赋予了其先行先试的权利。
这个被视作是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最有含金量的土地大礼,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虽然具体的操作办法河南各地仍在探索,但其所暴露出的待解问题或为更大范围内的尝试提供借鉴。
缺地困境下的指标倒卖
2012年卫辉市卖掉4477亩建设用地指标换来了1.84亿元收入
河南已逐渐不去强调自己“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标签。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但河南的城镇化率却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10个百分点,是中国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之一。
“种粮吃亏”,专注农业也不是富民强省之路,这个问题早就为河南所发现。“‘粮食安全’的帽子听上去光荣,经济上却害苦了我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官员这样评述。
为了保粮,国家对河南的建设用地指标把控更为严格,每年批给的数量也远远不够使用。当地官员透露,“十五”期间河南需要40多万亩建设用地指标,最后实际批复的只有10多万亩,“十一五”期间需要60万亩指标,最终兑现的只有20来万亩,“十二五”期间需要80万亩,最终给了30万亩。
因此,“找地”成了河南当地基层政府一年到头的要事。
一位当地专家回忆其调研过程称,河南基层的县长都抱怨上面批的土地指标太少,只能确保郑州等几个中心城市,划分到省辖市的指标都很少,下面的县里基本指望不上。县长们说,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想办法,于是县长跑村找地,复耕砖瓦窑厂、河滩地,把土地指标挪到县里的产业集聚区和新城区来用。
县城发展的土地指标可以通过复耕、腾挪来解决,市域发展的缺口从何而来?通过倒卖指标,让很多城市解了燃眉之急,也让很多指标的提供市找到一条生财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得的数据显示,2012年整个卫辉市补充耕地4477亩,按“占补平衡”的原则,卫辉市获得4477亩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卖掉这些指标,该市获得1.84亿元收入。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毫无疑问是用地“大户”。据郑东新区有关人士介绍,郑东新区建设用地指标,很多都是从驻马店市购得的。包括正在建设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也需要从其他地市购买指标。
在这种缺地形势下,河南自2011年以来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也带有腾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意图。当地测算,通过“迁村并居”让农民集中居住,原有宅基地整治、村庄整治,河南全省大致可以腾出来500万亩左右的土地,可以作为今后10年至15年城镇化的用地需求。
彼时,河南各地对这一“迁村并居”热情颇高,首先试点的新乡市提出要搞1050个社区,开封市800个,平顶山市500个……河南原本期望以此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很多农村没有非农就业岗位,不能就地就业,并到一块居住之后种地远了,农具上楼也不方便。另外,对一些老村落进行复耕的阻力也比较大。”上述受访的当地专家说,再加上资金的问题,“财政拿钱搞几个样板可以,但是要全面推开,钱就是个问题”。
河南各地的“迁村并居”迅速降温。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