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档案】
王鸿玉,河南新乡获嘉人,1941年出生,1966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巡视员;现任河南省文联顾问,河南省书协顾问,河南省慈善书画院院长,河南省鸿儒书画院院长,中国书协会员,郑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术指导委员、客座教授等。
【艺术简介】
书法擅长篆书、隶书和行草书。篆书属“中原古法”,追求笔势雄强,笔法、章法、结字法力求在干湿、疏密、浓淡中变化,努力使作品呈现出严整中多变化,周密中见疏落,凝聚中有流动,沉稳中不失空灵的多变风格。行草突出用笔苍劲,线条流畅,韵味醇厚,法度严谨。隶书取法汉隶,融于魏碑,风格力求古雅。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王鸿玉书法作品应邀入选的书籍如下:《辉煌六十载——书法五大家》、《聚焦中国书法大家》、《中国书法十大名家》、《兰亭雅韵》、《新中国书法名家精品》、《中国书画十大风云人物》、《中国书法十大楷模》、《中国书画巨擘·书法卷》、《新中国书画六十年》、《中国书画一代大师·书法卷》、《中国书画名家三十人》、《聚焦中国艺术大师——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八位艺术大师与名作》等。
作品及词条被收入《中国艺术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华人物辞海·当代大文化卷》、《中国历代书法家大辞典》等七十余种书籍,书法作品被一些碑林和名胜上石,还被一些博物馆收藏,《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等多次作过专题介绍。
【艺术评价】
欧阳中石先生对王鸿玉及其书法的评价说:“观王鸿玉先生的书法,继古而求新、崇尚自然,不拘于一朝一家之风格。其笔势:沉着而飘逸、劲健而婀娜。其墨法:色润取妍,韵味深长而具现代感。”又说:“王鸿玉是位才气与激情、实力与学识并举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根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领悟,墨妙字精、章法流畅、气息雅静,营造了无声之音、无形之象、无言之诗的崇高境界!
【艺术历程】
有句老话:学画十年可成,学书法二十年、三十年未必成。怀素《论书帖》里也说:“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可见书法之难。在王鸿玉先生看来,书法之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
已近耄耋的王鸿玉先生,与书法的缘分也有一个古稀之年了。用先生的话来说,他的书法之路有三个阶段。
小学到大学期间,是一个学习时期。小时候,有两位教书先生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让六七岁的王鸿玉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笔一画,入眼成痴。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他甚至跑到坟地里看古人墓碑上的碑文。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到退休,因为工作的缘故,让先生接触到很多书法大家,也有了练习实践的机会。
王鸿玉先生1966年郑大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新乡剧团做过编导,后在新乡市文化局、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供职,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书法大家。然而,虽习帖练字,数十年不辍,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会员。但当时,在高手如林的河南书法界,他不显山不露水,抑或,在河南书法界内外,也多认为他是个业余书法家吧,是个边缘人物。2001年,王鸿玉先生退休了,他终于可以全身心扑在书法上了。先生说,退休至今,这段时间是他学习书法的收获时期,是对学习成果的总结。
2006年,王鸿玉先生出版了一册《王鸿玉篆书千字文》,除收入先生篆书千字文的墨迹外,还收入了他所著《千字文》作者简介,《千字文》注释,以及《历代部分篆书〈千字文〉浅识》,对唐代至当代十一位书家的篆书《千字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与阐释。颇具学术价值。先生说,这本书是他花费三年时间,翻阅了大量古籍资料才完成的。
去过王鸿玉先生的书房看过他的藏书,就会明白先生的成就是经年累月、日日夜夜一页一笔读出来练出来的。大约十平米左右的书房,分成了两个小隔间,一个偌大的书案放在外间的中央,书案上堆放着一摞摞的书,笔墨纸砚在旁伺候。外间和里间整整四面墙全是顶天立地的书架,一眼扫过,历史类、书法碑帖类等等俱全,略数起来,接近万册。有价值昂贵的《中国书法全集》;还有稀有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篡》《金文总集》《中国传世书法》及数以百计的书法单册,让人惊叹折服。
在《王鸿玉篆书千字文》的《序言》中,《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李刚田说:“他(王鸿玉)的篆书虽以力胜,以气胜,表现着阳刚之美,细读其篆书,并非没有虚灵巧思之处,而是将灵巧处以雄健之笔出之,以恢弘大气化之,故其书如中原汉子,既有铁骨,又见柔肠,既有剑胆,又具琴心。”
《王鸿玉篆书千字文》出版后,先生曾寄送欧阳中石、沈鹏、王学仲、李铎诸位当代书法大师求教。自2009年始至今,先生的书法作品不断被选入多家出版社,他说这大约是他所求教的书界大师们的推荐。
至今,王鸿玉先生出版的书不是十本八本,而是二十多本,如此众多的出版社,如此密集规模的作品,都在说着一件事情:大家,名家,楷模,巨擘,等等。
苏东坡说过:“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先生对自己也说:“艺术之路,无有止境,于此道上,我永远是个学生。”想象先生在案前运笔时的身影,大师力推后学的精神让人感动。
先生说,退休之后,书房就是他呆得最久的房间,或坐下读书或站立运笔。我注意到先生的右手拇指与手腕的结合部凸出了一个疙瘩,那正是他几十年来写字时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