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怎么重视意识形态都不过

2014-09-02 08:47 来源:环球时报

  支振锋

  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3所大学以《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题,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集体发表意见。对此,有人点赞,坚决反对“西方价值观洗脑”;也有人心怀疑虑。媒体上,满是北大党委认为有人“借学术攻击党”、复旦反思意识形态认为“有教师出国太久价值观模糊”的报道。话是那么说,但感觉有点怪。

  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竞争仍然十分重要的今天,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应有之义。高校是产生新知和思想的母机,是思想交流和观点交锋的舞台。影响了这群思想的“母机”,就能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所以,对于北大、复旦和中山这样的重要大学而言,再怎么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都不为过。只是,对一群以讲道理为业的教授讲道理,跟一群以思考为业的学者谈思考,告诉一群每天教导学生的老师是与非,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容易做的事之一了。

  打铁还要自身硬,高校党委作为校园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者,如果要能向知识分子讲清楚,那么首先要自己想明白。经典要熟、道理要会,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够真正理解当今时代的中国,理解她的发展和困难、成就与失误。这样,才能在做意识形态工作时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且,不仅要道理讲得好,更要行动做得好。党委做知识分子思想工作,知识分子也会盯着党委。如果党委一边讲道理,一边却是沽名钓誉、钩心斗角,靠拆楼扒路搞政绩,用人事职称折腾人,那只能是适得其反。

  也不能再用灌输的老法子。知识分子做学问,靠的就是独立思考和求实精神,学术的真谛也在于创新发现,而不是鹦鹉学舌。所以,简单地用告诉小学生正确答案的法子来向知识分子灌输,多半事与愿违。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新中国60年的成就有目共睹,更不要怕知识分子在国外待久了。事实上,有过长期海外经历的人,如果能够独立思考,会更容易理解和体会祖国发展的不易,更愿意为她贡献智慧。正确方式是,用符合高校特点和学术规律的方式来引导知识分子,鼓励他们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比较和实证研究,从而创新理论。对于高校知识分子而言,意识形态的竞争,主要还是理论的竞争。理论也是竞争力,如果我们对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有一套有解释力的理论,意识形态工作也会更好做。

  最重要的还在于,学校进行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与知识分子打成一片,要真正接地气。无论灌输、说教还是指示,都是以一种外在者的身份颐指气使,有时候哪怕讲得有道理,知识分子也未必买账。因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相信知识分子、尊重高校师生,走群众路线,平等讨论,真接地气,想其所想,为其服务,一起思考和解释中国,一起进行中国的理论创新。▲(作者是《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

责编:李宜馨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