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出自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的爆料,这几天引来热烈围观,说的是高校学生把脏衣服寄回家给父母洗,再通过快递把洗干净的衣服寄回来,已经成为快递公司的一种新业务。
乍听到这一消息,有不少网民说:“这也太懒了吧!”也有人骂得更尖锐,用上了“耻辱”“功利教育惹的祸”“只有90后才做得出这种事”等词句。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也相当出人意料。吉林、北京、江苏、江西、福建等多个省份的媒体迅速深入校园调查,结果惊人一致——师生们好像都没怎么听说过有此事,大多数高校都有付费洗衣房,且费用远比快递便宜。甚至连EMS也出面澄清,揽收业务员是不会过问收件的衣服是脏是净,更不可能对到底有多少大学生寄脏衣服回家进行数量统计,怎么可能断定是不是一种“新业务”?
笔者思忖,此事之所以会发酵,源于几个关键词颇值得咀嚼。首先是“大学生”与“洗衣服”,印象中,大学生一路长大,是断然不会与洗衣服之类的粗活沾边的;其次是“快递回家”与“给父母洗”,符合了传播学“人咬狗才是新闻”的一般法则。
“快递脏衣服”的一传十十传百,其语境仿佛又是那么熟悉。几个月前,“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新闻,最终迎来大逆转,让人唏嘘不已。为什么每每出现了所谓争议事件,人们在拿起“麦克风”的同时,又会情不自禁地再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呢?“外国小伙”与“洋雷锋”划上了等号,中国大妈又与“碰瓷”如影随形,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事件的传播多半会走向反面。
再回到“快递脏衣服”这件事上。显然,这还是个案,形不成普遍性。即便不是个案,那是不是就具备了道德谴责的普遍性呢?单说把一个无法具体考证的甚至是在事实真相上贴有“马赛克”的极端例子,放大成一个群体现象,并给予价值评判和鞭挞,就是不审慎、不严肃的。当前有一个倾向值得关注,那就是舆论在针对某些出自年轻人的负面事件时,总爱贴标签式地归于80后、90后乃至00后。比如,把浮躁、功利、啃老现象用作80后的代名词;用自私、冷漠、懒惰来形容整个90后;甚至连00后们也不放过,认为“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他们,很可能会输在人生的马拉松途中。事实上,一部分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等,不是哪一个年龄段人群所独有的。同样,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志愿奉献,这样的主流价值观也始终洋溢在80后、90后们中间。
“快递脏衣服”的个案,其实并不能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更不能雄辩证明“一屋不扫”的当代年轻人“何以扫天下”。人们匆忙的、不公正的,甚至鲁莽的价值评判,给社会带来的也只会是负能量。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