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总编不在办公室,办公就到第一线。
田间地头是第一线,党政办事机关是第一线,街头文明岗是第一线,办事窗口是第一线……
用绣花功夫采第一手素材,靠真情实录著三贴近文章。《总编不在办公室》,惟愿不负初心,捋起袖子,走到每一个与你心心相印的第一线。
本期,我们一起关注《总编不在办公室》之“扶贫三记(下)”:智变。
炎炎夏日,在没有空调的和电扇的办公室内,解太山和驻村第一书记李先福都在身边常备一条毛巾擦汗。
因地制宜,看两位书记的扶贫“三板斧”
映象网记者 刘克军 王在华/文 段晋哲/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李先福和解太山的治村扶贫之策,让我们看到了扶贫的“精准”之道。
心气儿顺了,盲人贫困户张国敬也想“借我一双眼,开个养殖场了”;有了合作社,张大蓝虽然还会“逃班”,但也有望自食其力了。鹿邑县太清宫镇后双村的“扶心”、“治愚”政策成效明显。
如何啃光最后的精准扶贫“硬骨头”,让贫困户真正做到稳定脱贫?后双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先福和村支书解太山因地制宜,先后挥出了精准扶贫“三板斧”。
为了光伏扶贫项目,解太山都要深入每家每户亲自确保安装和使用不出现任何问题。
帮贫困户家里建起微型发电厂
“咦!不中了,电打火了!”看到记者拍照的闪光灯,66岁的陈玉兰以为电线短路起火,急得叫了起来。
除了三天前女儿帮忙添置的电风扇,陈玉兰家只有两件电器:电视机和抽水用的小电井。所以,相机闪光灯对她来说就是不好理解的高科技。其实,她家还有一套更高级的电气设备——光伏发电设备。但是,这件陈玉兰眼中的电器,却被村支书解太山归结为生产工具。
之所以成为生产工具,是因为这个玩意儿能挣钱。
光伏发电,就是利用太阳能板收集太阳能发电,除了自用外,把剩余电力输入国家电网,再卖给有需求的使用者。像张庆喜和张玉兰一家,一天可发电12度左右,除去自用的几度电,剩余的一度电卖9毛多,一年能增收2000元左右。
在驻村第一书记李先福的支持下,村支书解太山已经要来了6套同样的光伏发电设备。“一套一年增收2000,六套就能帮到六个贫困户。”解太山有点着急的是,六家贫困户的光伏发电设备,因为产能太小,还没有并入电网。
这个等待不会太久。
解太山上门把最新的扶贫政策讲解给贫困户听。
国家为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给行政村拨付了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发展基金,解太山想把这这笔钱用来发展光伏发电。而他的想法,跟县里的决策基本一致。资金到位后,规划者会把学校、村室、废旧河塘等公共场地,都放置光伏发电设备。到那时,光伏发电设施集中连片,就能正式接入电网卖钱了,14户还未脱贫的贫困户都将享受到这个福利。
解太山经常会深入贫困户家中促膝长谈。
把老板们请回乡创业带动脱贫
陈玉兰虽然不认识闪光灯,但她却是村民公认的“有材料”。
这个豫东方言词汇表达了一种敬意,是说陈玉兰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勤快又能干。因为老伴儿张庆喜多年肺气肿,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这个家庭的运转都靠陈玉兰支撑。
陈玉兰去年种了两亩地,一季小麦,一季玉米。除去种子、肥料、农药、浇水、除草等等投资,一亩地能落下几百块钱,“也就是零钱换个整钱”。她家的另外三亩多耕地租给了种田大户,但因为单纯的种田户效益也不好,每年只能给她二三百块钱。
在传统的谋生方式中,豫东农民就是靠种田,这种谋生方式对年龄和伤病尤为敏感。1年前,陈玉兰脚骨骨折丧失了劳动能力,虽然国家给两人每月各解决78元的养老金,再加上两个女儿的接济,老两口的日子过得还是捉襟见肘。
贫困户的信息不仅记在了档案中,更记在解太山心中。
最终,解太山和李先福帮她联系了村民张建设的农博士农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农户一年一亩地可以得到1000元的租金,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还能去合作社打零工,一天给40块钱的工钱。
像张建设这样回乡创业的老板,后双村有七八个。有人投资葡萄大棚、有人投资西瓜蔬菜大棚,有人投资养殖业,有人投资农业观光。
这些人,都是解太山打着亲情牌加实惠牌给“忽悠”回老家的。
“他们选的项目好,比种粮赚钱多,也就不在乎给贫困户多发点地租工钱。这一项,又能给脱贫帮不少忙。”解太山说。
村路边的一草一木都是解太山操心的对象
通过小额贷款让贫困户变身“股东”
超过60岁有养老金,鳏寡孤独有低保金,土地流转有租金,但解太山还不满足,他还把目光投向给贫困户创业的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是国家设立的助贫贷款,主要放贷群体是贫困户,每个人的额度是5万,利息也很低。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毕竟要考虑风险控制,所以对放贷对象的审核也非常严格。没有创业项目,没有创业能力,没有担保人的贫困户,大多都拿不到这个贷款。
怎么用活这个好政策呢?后双村多次召开村委会,试图破解迷局。
能不能让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担保,让贫困户把贷款当做投资入股到企业当中,而企业必须把贫困户聘为企业的员工,从而实现多赢呢?
村里就召集基本符合放贷条件的贫困户开会。听说能贷款到企业用当股东,每年有工资和分红,大家伙儿都乐意干,村里的思想逐步统一了。
村里给县扶贫办汇报后,都觉得这样创新不错。银行也认为比较好,因为融资的企业有经济实力,也能找来担保人,相比较贫困户而言,放贷风险更小。目前,扶贫办和银行正在就此进行研究,看能否因地制宜变通放贷。
“如果这样行得通,我们又能解决一部分贫困户的问题。”解太山说,“精准扶贫需要因地制宜,活学活用,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把国家的政策用足用活,争取让贫困户真正脱贫、稳定脱贫。”
走在乡村的水泥小路上,解太山步履铿锵。他说,村里的自来水、燃气即将接通,路灯也都要装上了,小村的夜晚将会越来越明亮。
深夜,忙完扶贫工作的解太山带着一身的疲惫关上办公室的门准备回家。
编后:
扶心,让张国敬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渴望;
治愚,把张大蓝们逼进合作社,学会自食其力;
智变,因地制宜为每位贫困户找到脱贫之路。
李先福和解太山的治村扶贫之策,让我们看到了扶贫的“精准”之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后双村的精准扶贫之路,有艰辛,有波折,更有智慧。因为智变,而后质变,后双村民的未来美好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