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袭警辱警舆情 看公安机关如何“拆招”

2018-04-25 11:34 来源:人民网

  今年以来,数起袭警辱警舆情引发舆论关注,呼吁加强民警履职保障、捍卫执法权威的声音持续高涨。公安机关如何有效回应舆论关切?

  高层表态凸显重视,释放组织温暖提振队伍士气

  袭警辱警事件发生后,高层级介入声援,一方面,向社会公众旗帜鲜明地展示了坚决维护警察执法权威、法律尊严不容侵犯的态度;另一方面,在个案引发队伍内部职业焦虑的关键档口,释放了公安高层要为民警依法履职“撑腰打气”的积极信号,有效纾解了基层干警的心理失衡。

  2018年1月,河南、山东、湖南等地相继发生袭警辱警事件。公安部高度重视,明确表示,要切实加强民警执法权益保护工作,严肃追究袭警辱警人员的法律责任。

  相关表态引起舆论强烈共振,《人民日报》评论称,保护基层一线民警的依法履职必须理直气壮。微信公众号“长安剑”表示,维护执法者尊严就是维护国家法治尊严。

  3月,沈阳民警遇刺牺牲后,公安部迅速将此确定为“3·31”部督故意杀人案,“@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连续发布6条微博通报案情动态,再次推动全社会舆论关注“民警履职保护”,凝聚起捍卫警察执法权益的广泛共识。

  快速处置、及时通报,兼顾恶意造谣诽谤等次生舆情

  袭警辱警事件中,公安机关快速处置、及时公开,充分展现法律尊严与执法权威,同时对恶意造谣诽谤等次生舆情及时查处,掐灭此类不法行为的嚣张气焰,扬正抑邪。

  2018年1月,针对余某某暴力袭警涉嫌妨碍公务被警方刑拘事件,北京公安主动发布视频,公开案件情况,同步通报依法刑拘暴力袭警者,迅速为舆情“灭火”。

  3月,福州两男子殴打交警,福州公安快速通报刑拘打人者,并提醒“配合警方执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对个案热度退却后更具探讨价值的议题予以重点申明,引导舆论认识到尊重民警执法是打造法治社会的必然需求。

  而对于杨雪峰、李尚恒等多位遇袭牺牲民警遭辱骂事件,河南平顶山网警、沈阳市公安局均于事发当日依法对涉事网民采取刑拘措施,以“全时处置”模式严厉打击这些行为,赢得舆论广泛支持。

  涉执法争议妥善问责、不偏不倚,以公道换警民之心

  袭警辱警舆情中,较为棘手的情况是民警执法本身也存在瑕疵。此时应对需统筹各方,在追究执法对象的责任之外,对民警执法不规范之处也不护短,以秉公办理、敢于担责的姿态,引领舆论从“孰对孰错”的感性评判回归至结合事实与法律依据的理性分析。

  2017年9月,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上海松江民警绊摔抱儿童妇女事件中,警方明确表示,民警为制止当事人无理纠缠而粗暴执法的行为是错误的,依法对涉事民警作出行政记大过处分,同时依法对涉事女子作出警告的处罚决定。

  这一不闪不躲、不偏不倚的态度,赢得舆论充分肯定,“@警民直通车-上海”的单条微博播报获得近两万次点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赞“不护短,值得肯定”;《齐鲁晚报》发文表示“处理很得当”;网络评论中针对警方的质疑声也明显降温。

  主动策划“突出重围”,于“润物无声”中传递执法正能量

  当前袭警辱警事件多发,公安机关除了被动接招外,也积极“转守为攻”,进一步拓展引导思路,主动策划议题传播,于潜移默化中打造自觉尊重、配合警察执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2018年2月,“@中国长安网”发布主题为“这是2018年最暖警的话!”的视频,再现了上海浦东一诬赖警察打人者被围观群众戳穿的过程。

  众多媒体和知名网民接力转发,视频播放量超过600万次,微话题#警察没打人,我们都看见了#阅读量也超过33万次。“@警民直通车-上海”在转发中不忘向热心群众表示感谢,并回应了处理情况,获得热赞。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公安多位民警登上热门综艺《我是演说家》,借助“震撼人心”的舞台氛围,强化舆论对警察负重前行形象的理解,进一步推动形成“敬警爱警”的舆论氛围,值得借鉴。

责编:张迪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