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满意度调查,反映不了真实民意,“不仅不能让群众真满意,恐怕还会在群众心中减分。”
“从测评结果看,干部群众对我们作风建设的满意度达到100%。”近日,北方某地机关进行了作风整顿整改情况测评,通报会上的测评结果,让一些人不以为然。作为反馈年度工作成效的一种方式,满意度测评是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但个别地方和部门存在暗示引导、轮番劝说、送礼发奖等不良现象,影响了测评工作的可信度。(见1月28日《人民日报》)
岁末年初,很多地方和单位都在搞一年来工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找到不足和努力方向,初衷很好,但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做法往往走了样,参与测评的人经常因各种“你懂的”的原因“被满意”。
政府部门应当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然工作为了群众,那么评价的尺子就应该交给群众。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就应该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特别是一些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更是离不开群众评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满意度注水现象让人难以接受。追求群众满意度,本是为了保持工作方向,更好地体现群众导向,而现在刻意讨换来的满意度,有什么公信力?最终得到的恐怕不是满意,而是严重的不满。而当这样的“满意度”在体系内部得到承认和激励,恐将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影响。
满意度注水现象实则还是老问题,根子在作风上。一直以来,权力体系内部都存在一种数字出官、数字出政绩现象。为官追求政绩并没有错,只是有人不重潜绩重显绩,不重实绩重虚功。体现在一些数字上,不是实打实干出来的,而是坐在家里吹出来的。这种弄虚作假之风,严重败坏了风气,削弱了权力公信力。对于这种现象,群众可谓深恶痛绝。现在上上下下高度重视,这种弄虚作假之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
然而,“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很难毕其功于一役。无论是大打“感情牌”,提前做好工作,求群众打个高分;还是大打“利益牌”,大搞“好评有奖”,骗群众打个高分,都是欺上瞒下的直接表现。
面对满意度注水现象,需要反思的不是取消满意度测评,而是进一步完善方式方法,真正把监督权与打分权交给群众,让其独立地不受任何干涉地打分。一旦发现存在威逼利诱,则要有零容忍的态度。
不要注水的增长,也不要注水的百分百满意。自欺欺人的满意度调查,反映不了真实民意,不仅不能让群众真满意,恐怕还会在群众心中减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