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以工促农 工农互惠

2014-04-09 10:04 来源:周口日报

  河南省周口市,1.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1238万人,其中848万是农民。人多,长期困扰着周口。周口常年外出务工人员300多万,形成了“海燕技工”“西华的哥”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劳务品牌。然而,留下400多万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又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村姑村嫂不愁闲,既能顾家又赚钱,在家打工就是好,何必外出到处跑。”近年来,周口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不仅有村姑村嫂,还有回乡的打工者,人数由20万迅速增长到60万。

  “在确保‘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周口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富民强市的有效路径。”周口市委书记徐光说。

  栽下梧桐树 引来凤还巢

  周口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于2008年。2009年秋天,河南省委、省政府就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周口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始加速发展。如今,全市已形成11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标准化厂房814万平方米,建成了功能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周口市推进产业集聚的法宝。近年来,32家沿海和台湾制鞋企业相继落户周口产业集聚区。2010年10月,周口市被命名为“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

  像制鞋企业一样,富士康、麦当劳、美国好时集团、新加坡郭氏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娃哈哈饮料、大用集团、雨润集团、山东六和集团、郑州和合纺织、广东联塑集团等纷纷落户周口各产业集聚区,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目前,周口市11个产业集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9家,从业人员达30.7万多人。有些集聚区企业还把加工车间设在乡镇,让当地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就业。

  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日渐增强。许多农民在附近工厂务工同时,还在家发展蔬菜种植或养殖业,这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指数,又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让周口人回到周口发展,顾家挣钱两不误。”徐光说,对于周口来说,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首先要发展产业,以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这是检验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能力的试金石。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就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民生工程。

  做强涉农企业 拉长农业链条

  在郸城县,玉米被加工成60多种产品。目前,郸城县从事玉米深加工的规模以上企业有35家,年加工玉米150万吨。这些企业以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形式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全县种植玉米40多万亩。

  周口市委、市政府充分考虑全市原有的工业基础,依靠农业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快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培育,把农业纳入工业生产链条,努力使工农业相互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杀猪、磨面、榨油、纺纱……周口这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基础,听起来有些“土”,但产品需求旺盛,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工农互惠的有力支撑。

  曾经是全国农业“十面红旗”之一的扶沟县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优势,把纺织服装作为产业集聚区的支柱产业。目前,拥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8家,纺纱能力达到70万锭,年加工服装300万件。2012年5月,被全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则迎来了总投资3亿美元的美国福喜集团河南麦当劳熟食加工基地和总投资4.5亿美元的河南大用集团福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落户。两个项目建成后,西华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麦当劳“中央厨房”,从而推动该县畜牧业上档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如今,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周口的特色主导产业,“农字号”企业活力迸发,创造出多个第一:金丹乳酸亚洲第一;莲花味精出口、五得利单体面粉加工全国第一;金丝猴糖果、益海粮油河南省第一。

  与此同时,周口又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户实行订单种植,既减少了农民种植的盲目性,降低了市场风险,又通过加价回收增加了农民收入。涉农企业有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

  目前,周口市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3个,全市限额以上涉农工业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带动5000个以上经营组织、60多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集聚集约发展 工农互惠共赢

  建设产业集聚区重在一个“集”字,集约利用土地、原料、人力等生产要素。这对于土地红线收紧、各种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加剧的周口来说,是一条必走的科学发展之路。

  “工业发展必须走集群化道路,要么形成庞大的企业群,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要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低成本配套,占据价值链高端。我们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主动适应这个规律。”周口市市长刘继标说。

  太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多年来,太康工业弱,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近几年,太康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尤其注重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招商,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了链条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总投资100多亿元的鸿闽纺织集群项目一下子引过来几十个企业。

  集群式发展也让企业得益。周口斯美特方便面有限公司入驻周口市经济开发区以来,所需面粉主要来自开发区的五得利面粉有限公司,所需食用油来自开发区的鲁花油厂,购买原料便利、成本低,公司产值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长。

  目前,周口市11个产业集聚区已形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轻工等七大主导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周口经济总量由河南省第7位升至第5位。

  产业集聚区虽然是一种工业发展理念,但它的意义已远超工业本身。它促进了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集聚区延伸,通过产城互动提高了城镇化水平。

  今年40多岁的马喜梅是西华县山子头村村民,她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当工人,穿上厂服,戴上厂牌,风风光光去上班。但外出打工路程远,家里事多离不开,梦想一直难以实现。

  现在家门口办起了制鞋生产车间,马喜梅赶紧报名,成为凯鸿鞋业的一名员工,月工资1400多元。“早上九点上班,中午厂里管饭,下午六点下班,我这20多年的工人梦终于实现了,我打算一直干到退休。”马喜梅开心地说。(原载于《半月谈》2014年第6期)

责编:宋扬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