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净居寺管理区党委创新党建促进精准扶贫

2016-12-16 10:28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信阳讯(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陈永泽)  光山县城西南22公里,在净居寺名胜管理区境内,有一座著名的文化高山——大苏山,这里不仅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及人文、山水景观。如今,生态优美、景色宜人的大苏山被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净居寺名胜管理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和主阵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净居寺管理区党委以精准扶贫为中心,以党建为抓手,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今年以来,全区实现脱贫447人,贫困发生率由6%下降到0.6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663元增加到8170元,年均增长7.5%。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员冲在前,为民拿实策,扶贫求实效,富民求长远,逐渐形成了以“敢担当、讲作为、重实干、比奉献”为核心和内涵的“大苏山作风”。

  大苏山作风在于担当。净居寺党委提出“党建+精准扶贫”的概念,把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把党建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基础,以脱贫攻坚总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是组建坚强的战斗堡垒。成立区党委书记任政委的脱贫攻坚指挥部,统领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区直各支部、站所办作为工作机构,建立坚不可催的作战网络;二是实施分区作战。在战略上,化“大战”为“小仗”,以村民组为单位,实行支部、所站包组制度,打脱贫攻坚歼灭战;在战术上,以支部为“前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做到每个村民组都有一个党支部负责帮扶,负责该村民组脱贫攻坚所有事宜,包括领导所在组的帮扶责任人开展工作,村容村貌的改变,硬件设施的建设,贫困户及贫困组的退出整体筹划,向上级机关争取项目等;三是实施全员皆兵。整合全区力量,包括净居寺管理区、县农办、县水利局、市农业银行等单位共37人,投入到全区脱贫攻坚战中,保证每个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负责帮扶,每个党员干部都扶贫对象;四是实现目标管理。区党委与各支部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细化任务,认真督查,严格考核。

  大苏山作风在于作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调研发现贫困户最大的心病在于自卑和悲观失望的心里。扶贫重在扶“志”,首要任务是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拔掉贫“根”,要医治群众的心病,必须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走进贫困人的内心,用真心换真情,消除他们的思想负担。区党委结合实际提出精准扶贫“四家工作法”即“把贫困户当家庭、把贫困人当家人、把贫困户的事当家事、把扶贫工作当家业” ,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要求每位帮扶责任人做到“五个一”,每个月与贫困户谈一次心,每个月到贫困户家里干一次农活或家务,每月开一次贫困户家庭会,每家至少落实一项脱贫措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致富。

  在具体工作中,建立“一表一账”制度。一表就是设立“四家工作法五个一落实情况登记表”,帮扶人员每次到贫困户家里帮扶事项、时间,均详细记录,帮扶人员和贫困户共同签字确认;一账就是建立“入户帮扶台账”,设在各村,每次入户完毕,如实填写帮扶内容,明确需要跟踪的事项,对入户帮扶实施闭环管理。通过实施“四家工作法”,建立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彻底转变工作作风,让贫困户体会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关怀。

  大苏山作风在于实干。净居寺党委把脱贫攻坚的落脚点放在帮扶措施的落实上,把惠民政策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低收入群众、特困群众身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用到兜底政策上,带领全区党员干部一点一滴、一件一件为群众解决困难,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取得突破。

  贫困户郑华章是管理区挂职副书记陈永泽负责帮扶的对象,陈永泽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家人,称郑华章为大哥,了解到他们家四口人在四个地方,开个家庭会都不方便,陈永泽用电话分别联系,共同分析家里致贫原因,引导一家人全力脱贫致富;他帮助大嫂联系了做保姆的工作,帮助在昆山务工的侄子郑树军调整务工岗位,劝说侄媳与侄子一起务工,得知大哥医治疾病费用不够立即送去1000元钱,在贫困户家里主动担起家人责任,真正把贫困户的家事当做自己的事。

  贫困户郑宏英60多岁,丈夫和儿子都患癌症先后离世,儿媳妇和她本人也患有慢性病,家庭十分困难,管理区副书记吴玉松负责帮扶郑宏英,认真践行“四家工作法”,帮助儿媳妇在县城找工作,为她家打通出路主动捐款2900元,并带领管理区的干部职工到郑宏英所在的村民组方楼组义务劳动,平整土地,整修路面,打扫卫生,使郑宏英住居环境焕然一新。郑宏英逢人便说:“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

  今年以来,全区共筹集各类资金1300多万元,动员37人参加帮扶,新开挖茶园780亩、油茶200亩,解决19家无房、危房户住房问题,为贫困户132人提供就业,为10余名贫困学生办理减免学杂费手续,获得各项教育资助,完成“村组通”道路4.1公里、“组组通”14.02公里路基扩宽和碎石铺设,整修坑塘6口,建公共厕所20座,建(设)垃圾池(桶)152个,安装路灯126盏,新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9处,解决了580户、36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区153户、548人实现脱贫。

  大苏山作风在于奉献。脱没脱贫,最终要群众认账,打赢近在眼前的攻坚战,必须着眼长远,防止脱贫以后的返贫,净居寺党委紧紧围绕这个着眼点制定扶贫政策,采取帮扶措施。一是发展主导产业。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党委政府借蓝天集团在光山西南部山区投资发展茶产业的东风,净居寺名发展万亩生态茶园,1000余户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今年,区党委争取河南省光彩事业基金会产业资金250万元,发展茶园(茶叶和油茶)980亩,涉及贫困人口210人,可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形成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格局,让茶农能增收、稳得住、能致富;二是摘帽不摘政策。在2020年底前,所有帮扶政策、帮扶措施、帮扶人员一律保持“三不动”,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永远不走的群众工作队伍,体现了做好扶贫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三是发挥专人专长。针对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贫困户,鼓励他们发挥专长,在脱贫的基础上早日致富。郑树军大学专科毕业,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尽管已调整至基层管理岗位,但是发挥不了专业特长,陈永泽同志引导他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条件成熟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全可带动全家走上小康之路。

  “大苏山作风”是大苏山的广大党员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静居寺管理区将继续发扬“大苏山作风”,用“大苏山作风”不断激励和召唤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党旗在大苏山熠熠光辉。

责编:张亚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