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水的血脉》,作者胡亚才,回族,1962年12月生,固始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第18期学员,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自1981年至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作品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等多种类型。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真实的夜晚》,散文集《春天的角度》、《另一种存在》,诗歌集《一切如我们的虚拟》、《我的城》,散文诗集《时光的缝隙》。散文作品被译为藏、哈等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并先后进入“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多篇分年度入选《中国年度散文》、《中国年度散文诗》。散文集《另一种存在》被人民日报推介,获首届“河南省杜甫文学奖”。创作经历与创作成果在《中国回族文学通史》中有专节评述。
在文学世界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另一个是空间,随着时间的更迭,人物活动的场景、画面等在发生变迁。新年伊始,我从工作的城市返回老家过年,随身携带着河南作家胡亚才赠予我的新作《水的血脉》。卸下工作的重担,慢悠悠地品读这二十余万字的精美散文,我仿佛摸到了自己的精神脉象,也打开了作为回民的亚才君的家家族秘史。在文章的深处,有真主的庇佑,时光像是一条闪闪发光的河流,滋养了一切。正如序言中所言,《水的血脉》的写作源于一种使命,源于一种身份,源于一种信仰。
透过精美隽永的文字,胡亚才打开时间之门,探索着文学的共同命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
身处当下,在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这不仅是地域上的概念,更是时域和精神上的归宿感。《老家》里有一段话尤为精辟:“近些年,我的散文里常常出现石佛的字眼,文中的景象、场面,据说令不少人艳羡,不经意地,也真有人跟我提出一些石佛的问题,比如街道啊,池塘啊,小河啊,古树啊,古建筑之类的,颇感兴趣似的。在得知其计划出宝贵的双休日,前往探赏时,我连忙摆手,执意打消其念头。经不住再三追问,我只有坦白,文中多为我少年之曾经。”的确如此,相见不如怀念。《水的血脉》里描述的家史、地理、人物、叙话,源自于永恒的生命体验。这是一部关于家族和石佛的时光书,而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河南固始县石佛镇。
胡亚才是一位富有坚守的写作者。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倾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传统记忆,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家族荣光。这种荣光源自于中国百姓的坚韧与执着。《出逃南京》里的太祖父携着家眷从浦口出逃,尔后安居在回民聚居的石佛,这缘于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且要杀读书人,又是真主的命运安排。历史与信仰相互融合。让人看到了回族人民的团结和笃信真主的高尚精神。
咀嚼这些关于家族史的文字,就像是品尝一顿父母劳心费神做的年夜饭,亦如迷醉在乡情浓郁的醇酒里,因为加入了时光和乡情的味道而变得芳香扑鼻,愈久远,愈发香醇。夜间醒来,萦绕在耳旁的是祖母的呼唤:“记住,别忘了”(《自序》第2页)“逢年过节别忘了老人,怀揣一块布就从南京走了,老奶奶脚都走没了。为了一块布生,为了一块布走,这是心里的一股精气神,是根支柱,为啥?单就为了一块布啊?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活着,还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第29页)无论是太祖父的出逃,还是讲经人陶阿訇的那一句“天下穆民是一家”的箴言;无论是祖母的时刻教诲,还是父亲的公私分明,公正廉洁;又或是创立私学古兰书屋的曾祖父、笃信真主而出走的大爷、接骨圣手李张氏、膏药能手吕陈氏等等。在时光河流里,那些真诚、正直、善良、坚韧、平凡却伟大的人物的面影,活脱脱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感觉这是文字的大美,亦是我匮乏的精神世界的灵泉,灵魂因为阅读《水的血脉》而得到滋长,因为这样的写作是不拘泥于个人家族史和地方志的记述,而开掘了更深层次的生命意识。换句话说,胡亚才的写作已经由身份写作上升到生命写作的高度。
散文是主情的文体。不管是传统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还是当下流行的叙事散文,澎湃而热烈的生命体验必定是文字底下的河流。当作者在鲁迅文学院的305室按捺着激动和快意结集本书时,这不是心血得以出版而拥有的尘埃落定的喜悦,而是一段历史和生命凝结的河藏显露真身。这份情感也抵达了我的内心,并引起了对故乡与传统的思潮。同时,还让我想起2015年的畅销热书《皮囊》。
《水的血脉》和《皮囊》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蔡崇达在题为《书是抵达自我和他人内心的最好途径》的讲坛中说:“内心纯洁的人把自己保持在无限感受世界、感受他人的状态,所以他抵达他人是最快的。”虽然《皮囊》更多地倾向于“肉身不金贵,精神世界才是值得信仰的财富”,取题于外,但是从实质上说,《水的血脉》是超乎其外,侧重内在信仰的阐释。在写作主题词上,这两部著作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如:祖母的教诲、坚韧的人们、家族的历史、地域的风物、神灵的庇佑,时代和生命的意识等,一切都藏在文字背后。蔡崇达的《皮囊》之畅销,不言而喻。其快言快语的散文写作风格,将叙事的节奏拉得很快,让读者可以从其中获得更多地阅读快感和沧桑意识。但从传统写作的意义上来说,它迎合了当下快餐式阅读的节奏,却忽视了语言和精神的修为,显得有些单薄,唯有死亡的生命意识让人感觉凝重。《水的血脉》的写作显得更加厚重一些,尤其是语言的饱满度和地方文化的充实度,为整本书的分量增色不少。
《水的血脉》这部书的写作风格明显受到老一辈散文大家的影响。尤其是萧乾、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等。《老家》中描写石佛镇上形形色色的市井生活,就像是萧乾在《吆喝》中对北京胡同里四季的商贩的描写一般,文笔细腻深刻而富有生活气息,对自己小时候居住的南小街的介绍,则按照方位顺序,依次描述记忆中的邻里情况,偶尔穿插历史事件,这样的人、事、物的完美结合,仿似是一幕幕时光刻录机记载下的真实情景。其地域特色接近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汪曾祺的《我的高邮》,同时,写作取材和追求境界上也倾向于寄情于景、融情于事、天人合一的表达。《两位老奶奶》《小镇犟人》和《乡人轶事》三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则有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风味。在人物特性上注重一个“奇”字,将李张氏和吕陈氏、刘傻子、胡义甫、朱大牙、别马腿、徐仲铎、苏垚、犟筋妮子等人的典型形象蕴藏在日常叙事中,故事短小精悍,耐人寻味,同时也讴歌了当地回民的精神修养。作为压轴之作《水的血脉》延承了《水经注》的地方志写法,从固始人的母亲河——史河写起,到孙叔敖修筑“百里不求天罐区”的期思陂,这条流淌着生命血脉的河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滋养生灵。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此言正是《水的血脉》的哲学写意。像水一样的臻于善美的精神滋养着万物,而其品性则是至柔至清的,这不仅是胡亚才家族的处世哲学,也是胡亚才的写作脉象,更是回族百姓的内心追求,还应是史河的生命内涵。散文家胡亚才就是带着这样的信仰,回溯那条淌满记忆的河流,这定会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尤佑)
作者简介:尤佑,本名刘传友,1983年生,浙江嘉兴人。习作散见《星星诗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鹿鸣》《浙江作家》《作家文汇》《华语诗刊》《香稻诗报》等报刊媒体。2009年参加“中韩著名作家刘震云、崔秀哲作品”研讨会;2015年入选浙江省青年作家“新荷计划”人才库。自印诗集《虚像》,出版诗集《莫妮卡与兰花》、评论集《一个人的激辩》。与韩国翻译家朴明爱博士合译出版《画影图形》。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