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和,祖籍山东文登。1942年生于黑龙江省。1961年考入哈尔滨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四次选为世界名人,2001年被授予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称号。
《短歌行》
《杜甫》
金台记
映象网讯(记者吴彦飞通讯员李树森)王子和,三十年前就以其深厚的文化学养、精到的绘画理论研究,以及卓然的绘画作品,被邀请同其他优秀的画家一起在国内外讲学、交流、办画展。时光荏苒,其中的一些画家们如今已经位列全国知名度最高的画家群体,而他依然坚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傲骨、学者的清高,以及对市场炒作的不屑,依然孜孜不倦、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作为一个学者型书画家,他一生痴迷于中国书画、中国文化,将数十年的学养、阅历、感悟都注入到了他的绘画与书法作品里。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下金钱的诱惑,他却依然我行我素,游走讲学,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辛劳奔走于世界各地。
中国画深邃博大 勿妄自菲薄
李树森: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孰长孰短,争论已久。百余年里,关于中西方绘画的对比,出现过变法论、革命论、改良论、国粹论、中西融合论、穷途末路说、强元说等,您对这些争论如何看?
王子和:书画作为中华民族大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标志性符号之一(一个民族的符号包括音乐、舞蹈、语言、书法、绘画等等),它的创作理念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理想和庄子的浪漫情怀。因此不拘形似、传述思想、发挥笔墨优长就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
我曾讲过东西方画种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绘画形式。每一种画种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就看你是想表现什么。试想召集全世界的绘画大师,举行一次画虾大赛,那个场景也是很有趣的。而若要表现虾的鲜活、灵动与意境恐怕还要首推齐白石。
我们有些理论家,把很简单的理论说得非常玄妙,既而产生了玄妙的书法和绘画。我这个搞了一辈子书画的人看也看不懂。我不知道如此玄妙的理论和绘画想给谁看,恐怕除了唬人之外再无其他功能。
西方绘画有许多科学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悲鸿、刘海粟等大师去法国、意大利学习,看到六百年前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就已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所以他们把西方的造型手法学习过来(即形体、光线、色彩、解剖、透视等),兼收并蓄。但值得思索的是这些大师们在追求西方绘画大半生之后又回头操刀画起中国画,却少有中国画大师画了一辈子中国画再去改画西洋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他们的根在这里。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有些人在五彩缤纷的环境面前只重盲目崇拜、迷失自我,以为凡是西方的东西就一定先进,把我们传统绘画说得一无是处。我认为振兴民族文化首先应调整我们的民族心态,在不断涌来的世界大潮面前既不要夜郎自大,更不要妄自菲薄。二十世纪从西方学习回来的大师搞了一阵子西方教学后却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国绘画如此深邃博大,许多西方现代派大师也从东方艺术的线条中吸取营养,充实和完善他们的作品。
现在,大部分中国绘画过分崇尚西方,严重弱化了中国文化之根,这使中国画界很是混乱。以中华民族主体艺术为核心的“强元”之说,我认为提出得很是及时,中国画确实到了需要正本清源,加强我们本民族这一“元”建设的时候了。
“时髦”风难出大师 书画家要靠作品说话
李树森:现在书画界常刮“时髦”风,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子和:中国绘画的改革、创新争论了好多年,今天有什么大师独辟蹊径,明天有什么新星打破传统“开宗立派”。实际上他们并未离开中国传统大文化的轨道。就好比戏剧中同样的故事,裘盛戎主演叫“铡美案”,小白玉霜演的评剧名就叫“秦香莲”。内容一样,戏名却不同,为什么?因为戏的主角不一样。
过去传播手段落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昆曲进京演出,“十五贯”曾引起轰动。北京晚报的大标题是“满城争说十五贯”,那确实有些夸张,就算每场观众达一千人,场场爆满,演出一个月也不过三万多人,满城争说大概很难办到。现在先进的传媒手段打造明星易如反掌,一台春晚就能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夜之间变成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一些画家可能就受此启发,纷纷粉墨登场,电视、杂志、报纸、网络频频曝光。他们的作品也像流行歌曲一样流行了一阵,然而流行未必能留住。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书画大师是靠投机取得成功的,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现代人很重视幼儿教育,希望早点开发出孩子的智力和潜能。在音乐、体育,甚至文学领域都有早慧的案例,但唯独书画领域小天才极少。历史上的书画名家大半都是过了而立、不惑之年才有所建树,正所谓人书俱老。因为书画知识靠的是积累,而不是靠暴发。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所以急功近利并非艺术家的成功之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西方讲学,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的许多学生问我,怎样才能学好绘画,我回答:学书画、学科学都一样,除了自己勤奋之外,至少必备三种条件:一是要有兴趣,因为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由兴趣开始的;二是要具备素质,因为人的个体差异极大,现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一会儿让孩子学钢琴,一会儿让孩子学体育,也不管孩子是否有此天赋,是不是那块材料,杀鸡取卵,拔苗助长;三是悟性要高,学习、吸收、发挥、创造的能力要强,才可能成功。
寻找到本民族文化的优势至关重要
民族精神极其可贵不可丢弃
李树森:现在,很多画家大谈自己的绘画是中西融合,您认为我们到底该向西方学习什么?
王子和:大家常说“艺无止境”,其实我认为这句话值得商榷,为什么?因为人的精力和生命有限,人的智慧也有极限,前人创造的艺术高峰后人难以超越,比如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两千多年过去了,无人能及;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十六岁写《滕王阁序》,一千多年也无人超越;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二十三岁毕业创作画的《伏尔加纤夫》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还有文艺复兴时期诸多大师的许多作品,他们取得的成就我们至今难以望其项背。
去年我曾两次应邀去意大利孔子学院讲学,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有多少国外称道和学习的东西。孔子、孟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中国的造型艺术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七百年前文艺复兴的梦他们已经做完了;我们的京剧是国粹,他们也不一定能看明白,而他们的美声唱法倒是风靡全世界,成为声乐学习的标准;我们的中医确有独到之处,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必要量化数据;少林寺的武术表演精彩绝伦,外国朋友也承认中国功夫了得,但意大利的足球却多次获得世界冠军;至于建筑、服装,意大利更是领先世界潮流。
但是我去他们的美院考察,他们学院的学生包括教师在内,基本功都很差,文艺复兴时期那种严谨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和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是由一代巨匠创造的辉煌,在这一代几乎荡然无存了。学生的作品都以现代、抽象居多,似乎没有什么主题,任凭你的想象。有的作品是一个破筐装些树枝和铁丝之类的东西也算雕塑,有的作品随意涂鸦看不懂是什么东西,似乎没有什么尺度与规则。西方的造型艺术再也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具备开发人们的智力、引导人们走向工业革命的社会功能。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艺术似乎可有可无,微不足道。
那么我们可以认定西方绘画因此一蹶不振了吗?还不能。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也许我们对他们的认知还很有限,正像我们站在历史的巅峰还不能了解自己一样。一个民族既然有强盛和辉煌的过去,就有它强盛和辉煌的理由,那就是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
梵蒂冈就在罗马城的城市中心,一个国中之国,说它小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国土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说它大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圣地,你看每天来自世界各地朝拜和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是为了欣赏和膜拜大师们那些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在米兰城中心一个很小的教堂里,达?芬奇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教堂的墙壁上完成了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二战爆发后米兰市民为了保护这幅名画,捐出家里的棉被和衣服将整个教堂覆盖,这幅名画才得以保存至今。民族精神太可贵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知识分子正迎来历史上的春天
李树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您有何感受?
王子和:文化是历史的折射。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应该说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学者说:“西方的艺术才是可见的,中国的文化在书里”。不错,中国的先哲们很早就开辟了一条哲学大道,老子的一部《道德经》不过区区五千字,我们现在还没完全研究透彻。庄子的浪漫情怀,孔子的哲学理念,诸子百家各领风骚、奇峰相望。应该说,这些先哲们的思想至今还在规范我们的行为,以及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人生坎坷,你看司马迁宫刑写《史记》,屈原放逐作《离骚》,孔子周游写《春秋》,杜甫在逃难中才有“朱门酒肉臭”的铿锵诗句,曹雪芹在穷困潦倒的窘境下写出《红楼梦》,司马迁也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自清朝末期开始,由于国力衰弱等诸多原因,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国力不断增强,党中央又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知识分子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春天。今天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吸纳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同时也向国外介绍我们的文化,这是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去年在意大利遇到一个叫毕罗的外国人写得一手好书法,使我感到惊奇,他四年前来中国杭州学习过,并写下一万多字的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考》。一个西方人对中国的书法如此感兴趣,而且对书法理论有如此深入的研究,这说明我们书法艺术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的传统文化厚重博大有无限的潜力,它有审美的共性和普世价值。
我们的民族有久远的历史,它既古老又年青。说它古老是因为走过漫长的历程,它有过太多的苦难。考古学家每发现一次文物都印证了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脚印。说它年青,那是因为知识分子从来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保护和重视。
书画艺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折射一个时代经济、政治、人文等多方面的社会形态,书画这种文化形式在历史上能完整地保存下来。我们站在这些大师的作品面前,不得不叹服与敬畏。
东西方对美的追求是共同的
李树森: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很深,可谓学养丰厚。作为一个传统功力深厚的书画家,您曾精研过中国绘画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您的绘画与书法造诣很深,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您画油画出身,后改画国画,所以您对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请您对比着谈一谈。
王子和:2010年我去意大利参加艺术论坛讲座,关于中国绘画的审美理念我谈了以下观点:
一、东方绘画是二维空间,西方绘画是三维空间。
毛笔是中国书写的主要工具,因此线条与白纸之间便产生了平面构成。书法就是用线在纸上组成一种形式美,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的绘画也同样用线来构成,使用相同的工具。因此才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画无论描绘什么物体都是平面的、直观的,即黑、白、灰,点、线、面,这是中国绘画最简洁明快的艺术语言。西方的绘画则是三度空间,即远、中、近,形、光、色,所描绘的物体是鲜活的、立体的,使人们感到身临其境。当然还有素描、解剖、透视等科学手段更有助于作品的完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使造型艺术达到巅峰,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鼎盛与辉煌。
二、中国画主观因素占主导,西方绘画客观因素占主导。
中国画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如写意、夸张、变形都是画家的主观意识。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更是主观因素占主导。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奉命绘制《长江万里图画》时,只乘舟游览数日就把眼中看到的景象熟记于心,绘制时并无粉本,任笔纵横一挥而就,绘制者只写内心记忆和感受,不受时空的制约。西方绘画则是忠实的描写物像、形体、光线、色彩,力求达到真实的效果。虽然在绘画中也有取舍、整理、概括,但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和时空关系,另外在绘制的过程中要对实物写生,因此西方绘画客观因素占主导。
三、中国画是意象,西方绘画是具象。
中国的绘画即非抽象,而是意象。鲁迅有诗云“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说出了中国绘画的真谛。中国的京剧从服装到脸谱以及表现程式都有写意的因素。以传统京剧《玉堂春》为例,开始只有两个人用唱段叙事,舞台只有一块天幕做背景,让人们有想象的空间,能把在座观众带入剧情,同主人公的遭遇、命运产生共鸣,百年来久演不衰,不能不说是戏剧史的经典之作。
中国绘画也采用相同的手法,画家不受具体物象制约,大面积留白使画面有空灵之感。所描绘的物象也随心所欲,不受具体物象限制。妙在“似与不似中间”为最高法则。书法也是如此,好的书法可以理解成画,好的画也隐含着书法的用笔才有观赏价值。
西方的绘画否认线条的存在,认为线只是面的压缩而产生的错觉,他通过体积、光线、色彩表现物体的真实性。从而达到再现的目的。应当说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七百年前的大师们有如此科学的态度,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令人叹服,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仍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四、中国艺术的内核是哲学,西方绘画理念是科学。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及儒、释、道,都深深地打上哲学的印记,其著述更是浩如烟海。
中国哲人的最高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少时苦读寒窗,中年报效国家,老年回归自然,是中国大多数文人的审美需求。画家也不例外,他们也是士大夫群体中的一部分,所描绘的物象是内心的宣泄,对自然回归的超然、对人生的感悟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西方艺术家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绘画也是如此。达?芬奇为了绘画和医学亲自解剖尸体,研究每块肌肉和骨骼的形状和构造,这种求实的精神令人敬佩。印象派的出现是对写实观念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写实主义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作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它永远标明了人类智慧的高峰。到了后现代的很多绘画,绘画的语言已经很少了,更多地渗透着哲学的内涵,如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
把西方的科学理念和绘画方法引进中国,是近百年才有的事情,从而添补了中国绘画缺乏的科学因素。西方绘画也从中国画的线条中获取营养,增加其内涵。世界上没有低劣的画种,只有低劣的画作,无论东方和西方,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共同的,对美的资源是共享的。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