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屋
映象网平顶山讯(记者 王绍伟)古树、古屋、古石磨,这些与如今的高楼大厦似乎相去甚远,但在村支部书记郭松霞的眼里,这些可都是家里的宝贝。
8月8日,在河南省公布的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上,王集乡董村榜上有名,这个喜讯委实让董村的群众兴奋了好一阵子,作为村负责人的郭松霞内心也是久久不能平静。
古石磨
“我们村西有‘叶犟河’,北有‘胡河’,河绕村庄,风景秀美。还有‘鲤鱼岗’跟它的传说,东汉刘秀时期传下来的古柘树历经战火到现在还枝繁叶茂,村里的古建筑更是占到村总建筑面积的40% ,是我们村的一大亮点。汉代古墓群和‘鲤鱼岗’还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可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说起这些的时候,董村支部书记郭松霞嘴角微扬,言语中带着异样的喜悦。
董村位于郏县城东五公里,洛界公路北侧0.5公里。北靠风景秀丽的“鲤鱼岗”,村西有“叶犟河”,村北有“胡河”横穿村北部,郑尧高速自北向南跨越村庄。全村占地面积350多亩,村内道路‘三纵三横’,原来共有环村寨墙2000米左右,取名‘共和寨’。村里有多处传统建筑,建筑由多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三进或四进,建筑为砖木结构,红石基础,青砖蓝瓦,房高二层或三层,以五脊六兽为主,并以石雕、木雕、砖雕为装饰。每个宅院呈南北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建设成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形式,院落与院落左右相邻,节节相连,形成董村独特的建筑风格。
院落与院落左右相邻,节节相连,形成董村独特的建筑风格。
“甭说其他的,就说我们村,本身就是一个传说。”说起村子的由来,今年76岁的老汉郭松彪洋洋自得。“据传说是由陕西洪洞县董氏四兄弟迁到我县,其中在三个董村落户,一个落户于南董庄(即农科站),由此形成了南北两个董村。”
高松山就住在村子边上,离“鲤鱼岗”较近,对“鲤鱼岗”的传说听的多、记得熟。“传说有一位道人路过此处,发现此处为鲤鱼精作怪,如不治理,此岗会越长越高,而且会成为多种野兽的栖息地,那时野兽会祸患乡邻,于是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在兰庄北地修建了一座寺庙,“夫子庙”,在冢头镇的郭庄也建了一座“郭庙”,用以镇压‘鲤鱼精’。”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让人听着听着就恍如置身其中。
“我们村的传统资源可不光这些的。”高金亮说道,古柘树就在他家的地头,高金亮为能站着这样的地块儿很是自豪。“传说东汉时期刘秀从此路过,当时为盛夏。烈日炎炎,在此休息的时候,说道:‘这里要是有一棵树该多好啊’。话刚说完,一棵树拔地而起,于是刘秀在树下休息了一中午,于是这棵树一直长到了现在,老树在千百年来经历了数次火烧,已经死亡,现在在它的旁边又长出一棵小柘树,枝繁叶茂。还有另一种传说,说是柘树是作为一种标志,王莽刘秀时期,因战争死亡的战士,全部埋葬于此地,为了记住这个位置而栽种的一棵树,至今枝繁叶茂。”
千年古柘话沧桑
正是这份自豪和内心小小的“荣誉感”,正是对待历史传承的这种态度和呵护,董村人在新时期更是加倍努力建设家园,用行动和智慧创造新的美丽。
董庄村班子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根据村情制定建设计划,层层发动群众,掀起党群共建美丽家园高潮。至目前,董村已累计投入30万元,首先对村部进行了改造,按照党群服务站要求,健全了各项制度,提升了群众服务水平。其次,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修建下水道1500米,拓宽道路1200米,突出文化特色,建文化广场1个,建立垃圾池10座,建简易垃圾清理厂2处,制作竹栅栏800米,批刷墙体3000米,绘制文化墙1200米,成立保洁队伍一支,配备垃圾车1辆,垃圾箱10个。整洁干净的街道,美化净化的环境,让这个传统村落在现代文明的冲刷下依然生态宜居。
整洁干净的街道,美化净化的环境,让这个传统村落在现代文明的冲刷下依然生态宜居。
董村人在传承历史、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化、看重礼仪。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是董村人最为看重的,一年一度的“五好文明户”、“好公婆”、“好孝子”、“好媳妇”评比活动是董村群众农闲时节最为期盼最为“楸心”的一件事,这可能也是董村人接人待客极为热情的原因吧。
古朴与典雅,现代与文明,董村,在承古接今的时代变迁中,依然焕发着精神与活力。冯骥才说,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而我的感觉是,最大的该是村落身边的人吧,因为董村人对董村的懂,才使得董村在古今的接续中同样美丽。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平顶山频道”公众号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