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平顶山讯(记者 王绍伟 通讯员 温书功 李朝锋)采访郏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刘现义,真不容易,几次约他都没能如愿。6月23日晚上,在他家中“逮”住了他。采访中,不时被电话打断,内容千篇一律,都是患者打的咨询电话。3个小时,刘现义接了18 个这样的电话。
妻子嗔怪中透着自豪说:“只要现义在家,家里的电话铃声一会儿一响。”
心里装满病人
刘现义出生在郏县长桥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他4岁的时候,一场疾病夺去了父亲宝贵的生命。从小就失去父爱,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乡亲看病的不易,从那时起他萌生了一个心愿:长大以后要做一名群众爱戴的好医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198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开封医学专科学校。
1983年,他被组织上安排到李口乡卫生院,从事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当时的卫生院交通极为不便、院里缺医少药,医疗器械也只有血压计、体温计、压舌板这“三大件”。尽管条件艰苦,但刘现义从来没有怨言,他以医院为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医生,在刻苦钻研心血管疾病的同时,还承担有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外科手术等繁重工作。夜里出诊也是常事儿。有一年冬天的夜晚,竹园村一个新生儿高烧不退,打电话的人焦急得声音都在抖。外面,鹅毛大雪正飘得紧。同事劝他:“这么大的雪,又这么晚,别去了。”已经是深夜11点多,天寒地冻的,谁都会犹豫。但是他又转念一想,这是父老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呀!我的志向不就是为他们解除病痛吗?再说人家孩子生病了,当父母的该有多着急呀!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不敢想下去了。他裹紧棉袄,背上药箱,深一脚浅一脚赶往偏远的小山村。寒风夹着雪花像刀一样割得人生疼,捂脸,脚下一滑,摔了个四仰八叉,挣扎起来,不小心又是一跤……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跌跌撞撞雪人般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惊呆了。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孩子的体温终于降下来了……窗外已经是旭日东升白雪皑皑。
这样的事,刘现义做了很多很多。
在李口的十年间,由于每天晚上几乎都有患者前来求救、治病,于是刘现义无论在春夏秋冬养成了晚上12点之前从未敢脱衣睡觉的习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成了乡里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全天候守护着百姓健康,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三全医生”。 1993年3月,刘现义从李口卫生院调到县人民医院工作,得知他要去县城工作的消息,乡亲们、好友们、同事们自发地纷纷为他送行,大伙儿含着眼泪依依不舍......
在刘现义眼里,“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赚钱的!”他总是为患者精打细算,通过开小处方、减少检查等方法,尽量减少费用,能省一分,决不多花一厘,能用普通药,决不用高价药。
宝丰县石桥镇大庄村患者王粉说:“俺近30年来,口、眼经常溃疡,精神焦虑,医院没少去,检查单开了一张有一张,钱没少花,愣是没有确诊。一个月前,俺来郏县人民医院找到刘主任,听俺的叙述后,又仔仔细细地检查,终于找到了病根,说俺的病是白塞氏综合征,花钱不多,药一吃,病大见轻。刘主任是上鞋帮不用锥子—针(真)中!”
在郏县只要是生病住院接受过刘现义治疗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去年下半年的一天,王先生来到县人民医院,一见面就说自己肚子不舒服,要做胃镜检查。刘现义通过视、触、叩、听,确诊为胀气。不但没做检查,连药都没开,让他用拳头锤锤即可。王先生当即锤了锤,立竿见影。
“生病就来找刘大夫,俺就服他。”今年60多岁的退休职工马先生告诉记者,“一家三代每次生病必定来找刘现义。”治疗效果挺好的,而且把我们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得特别仔细。
在同事万迎杰的记忆里,刘现义几乎每天都是超时下班。身为内一科主任的刘现义,在每一个为患者诊疗的过程中,刘现义在开具处方的同时,还不厌其烦叮嘱病人怎样做好预防和保健,怎样最大限度的杜绝病情的复发......在县医院工作20多年来,早出晚归已经成为刘现义的一种工作常态。作为内一科主任,既要负责病房和门诊工作,还要兼顾院长助理、政协委员等职责,他每天七点半就早早来到医院,先到病房逐一察看,仔细询问病人情况,查完病房后,立即赶到诊室为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看病。门诊工作量十分繁重,年超过1.5万人次,有时日最高门诊量达百人次,平均日门诊量超80人次。
病人眼里的好朋友
“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这是刘现义的座右铭,更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从医30年,刘现义看过的病人数以万计。很多患者出院后,和刘现义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保健医生。
去年夏天的一天中午,刘现义刚刚下班,路过医院急诊室,看到医护人员正在极力抢救一位老太太。当时,病人的一位男性家属情绪特别激动,口出狂言:“俺妈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们一命抵一命!”家属们你一言我一语,现场是一片噪杂,给正常的诊疗带来了严重干扰。刘现义见状,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和医护人员一起开展抢救。他守在病人床头,一边认真观察、指导用药,一边为病人擦汗、并仍然用平静而温和的语气安抚病人家属说:“咱老母亲是急性心衰竭,情况特别严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我理解您现在的心情,但一定要配合治疗,请你们放心,我们会尽心尽力的......”经过耐心说服,患者家属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几个小时过去了,病人的状况很不稳定、时好时坏,刘现义寸步不离,直到下午两点多钟,病情才得到控制,脱离生命危险。他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十几分钟时间吃过午饭就又返回医院,开始了下午的工作。这位病人及家属感激涕零,至今还和刘现义保持良好的关系。
在刘现义家里有一个“患者档案”,表面上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本子,然而,其中密密麻麻的数据却与患者息息相关,是他们的治疗档案,更是他们的健康信息。患者的体重、腰围等数据,以及每次验血的各种数据,例如甘油三酯、尿酸、葡萄糖、肌酐、转氨酶等指标数据也都详细记录在案。
80岁的李天堂是李口镇人。他患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是刘现义的老病号。20多年来,患者李天堂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刘现义“叙叙旧”,成了“忘年交”。李天堂感慨,自己能有今天,这么多年我交了一个好医生刘现义,常在电话里向他咨询请教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有问必答,从没烦过。按照他叮嘱的注意事项去做,按时服药。你看俺身体维持得不错吧。
像李天堂这样的朋友刘现义有200多个,他们可以一天24小时内随时可以跟他联络。
对于那些建立了“档案”的病人,刘现义也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并经常打电话给对方进行随访。“一个月互聊不下三次,问问这几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定时定量吃药什么的,有时候他估摸着我的药快吃完了,会打电话提醒我及时来检查。”患者安老太说,他还向记者提起今年春节的一件事,“春节时候我给刘大夫发了一条拜年短信,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他电话打进来了,他除了向我拜年外,还特意叮嘱我,过节期间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乱吃东西。”安老太感叹道,这种时刻把病人放在心上的医生现在不多见了。
行医30年,交朋友一大帮,让刘现义觉得知足!
事业上成绩斐然的刘现义,只有谈起老母亲时才收起脸上常挂的笑容。今年春节过后,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在老人生前的两年时间里,因脑埂塞一直瘫痪在床,神志不清,双目失明,照顾母亲的重担落在妻子的肩上。想到患者躺在病床上,他就放心不下,对母亲怀着深深的内疚。一开始,爱人不理解,埋怨他“整天不顾家”。后来经常听说某个患者,经他治疗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了,也逐渐开始支持他的工作,为他感到高兴。
科室的“定海神针”
熟悉刘现义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爱学习、善创新的人。从当初的“纸上谈兵”,到内科的“行家里手”,学习是刘现义的一种习惯。为了追求高超医术,刘现义从未停歇过努力的脚步——他常年坚持自学,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前沿信息,掌握新的诊疗方法。他注重学以致用,经过奋力攻关,在一些疑难杂症的诊疗上取得了很大突破,使许多患者在死亡的边缘重获新生。近年来,他积极组织开展心脏及周围血管介入诊断及治疗,每年行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造影1000余例,冠脉内支架治疗300余例,心血管及腔道介入治疗近800例,并开展了心脏起搏器安装、先心封堵术等高难度介入手术,这些技术填补郏县的空白,在县市级医院处于领先地位。他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技术价值的论文25篇,出版专著一部,获得市科技成果中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杨金发,家住郏县广天乡大程庄,在新疆农九师186团当了21年兵。趁现在还能动弹想回老部队看看,于是今年5月15号和大闺女一起坐火车去了新疆,没想到到那里心脏病犯了,住进了农九师医院,住了半个月稍好点,带的钱也花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回来了,回来后因为心肌梗塞住到了县医院心内科做造影,下支架,现在病已经好了。他乐呵呵地说:“这病要是搁以前要去省里看,人生地不熟、吃的住的都要钱,并且医药费也贵,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还能享受先住院后缴费政策,农合报销了一大部分医药费,花的多还能二次报销,省了不少钱。感谢刘大夫,带出了万迎杰、刘程光、李素姣这样的高手医生。”
与现在不少医生不同,刘现义看病依靠的不是仪器,而是自己的医学知识和诊断经验。刘现义用视、触、叩、听得出的结论,比不少机器得出的更准确。科室遇到疑难病人都找他参与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在大家的眼中,他是科室的“定海神针”。
刘程光1994年毕业后到郏县人民医院工作,一直跟着刘现义学习。“刘主任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刘程光不禁竖起大拇指。
长桥镇一患者贾堆,入院时呼吸困难。用听诊器听心脏、肺部都没啥事,拍片表现也不明显。诊断治疗一时难以确定,弄得大伙儿一头雾水。刘现义听后,判断是肺栓塞。挽起裤管一看,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肺栓塞的症状十分明显。
每天去病区查房时,他告诉学生这个病人该怎么用药,剂量是多少;遇有危重患者,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会诊,启发学生根据病人病情多思考多分析,少照搬照抄书本上的知识。每周,他还开展业务学习、技能比赛,让学生在实际诊察和操作中尽快独当一面。
在他担任心血管科室主任期间,热心为青年医生成长搭桥铺路,培养出十几位优秀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同志们都争着到刘现义主任所在的科室工作并引以为荣,内一科也被大家戏称为郏县人民医院的“黄埔军校”。
“工作如果仅仅解决“吃饭问题”只能叫职业,真正投入的去做才叫事业。”这是刘现义常说的一句话。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的衣领上有听诊器磨烂的痕迹,在他的大拇指和食指上爬着厚厚的老茧。年龄不算太大的心血管专家自己却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有位患者曾关心的问他:您作为医生难道不知道这种病的危害吗?他说:“这种病产生原因之一就是长期紧张、压力大、如果有几天休息好了,不吃药血压也能降下去。”
这些年来,刘现义对病人施以仁心诚意,从来不图回报,有许多人给他送来锦旗、感谢信;也有人给她送来礼品、特产,都被他一一回绝;还有人追着他往他口袋里塞红包,刘现义婉言谢绝,实在推脱不了,也马上替他们交到医药费中。每当遇到这些情形,慨叹的人们就会问她,“刘医生你对我们这么好,又什么不要,那你图什么啊?”刘现义却说:“救治患者,本来就是我们医生肩负的责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现义先后获得“县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标兵”先进个人、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市科技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鹰城感人医生”、“平顶山市十大最美医生”、河南省“劳动模范”、“健康中原好卫士”等十多项殊荣。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