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分布式技术助推银行与互联网融合共生

2017-03-02 10:52 来源:映象网

  当互联网将颠覆传统金融的论断日益被理性与现实所抛弃,互联网与传统金融将融合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如何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促进传统银行的转型与快速发展,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来自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城商行、农信社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嘉宾汇聚一堂,就金融互联网转型进行了深入研讨。中信银行科技部副总经理陈蓓受邀出席,在发表主题演讲时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传统金融和互联网是价值链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传统银行的转型应该是融合与共生。中信银行的转型实施路径就是以分布式技术改造传统的技术架构,支持数据架构、应用架构等多方面转型,最终实现金融业务创新及用户体验全面升级。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企业和银行系统的并发访问量和交易量呈爆发式增长,而目前普遍采用的IOE技术架构无法支持高并发量和数据库高弹性扩展的需求,无法满足企业业务的快速扩张。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则大胆运用分布式技术、开源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实现技术架构转型。传统银行系统由于对交易一致性的苛刻要求,还在技术架构转型道路上探索,尤其是CAP理论一直无法突破。

  所谓的CAP理论即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Consistency(一致性)、 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三者不可得兼。互联网企业往往是以牺牲一致性来满足高可用性与容错性,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于传统银行系统来说,保持当前系统的高一致性却是首要因素,如何将银行几十年积累的业务与数据多快好省地改写成分布式架构,成为中信银行大胆实施IT架构改革的切入口。

  陈蓓表示,中信银行技术转型聚焦于弹性的IT基础设施、高效的运行体系和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跨界的生态系统整合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计划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云平台搭建,通过传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混合架构,实现IT基础设施的弹性部署,以支撑中信银行业务的快速扩张,从而做到降低IT成本和落实安全可控的国家战略。架构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云架构,分布式技术是云架构的核心,它能够让云平台获得水平扩展能力、超强的容错能力,甚至忽略单节点故障对整体的影响,进而支撑海量数据的存储,接受海量并发的访问。

  今年双十一开场的订单交易达到每秒钟17.5万笔,支付每秒12万笔,运用分布式技术改造IT架构后的阿里再次经受住了瞬间流量高峰的冲击,全天成交额突破千亿大关,更加坚定了中信银行以分布式技术促进整体转型的创新之路。

  然而,银行交易系统数据高一致性的特点注定了银行架构转型不能照搬互联网公司经验,研发出与银行应用特点紧密结合的分布式数据库,成为银行架构转型的最大难点之一。

  中信银行从2014年启动分布式数据库的研发工作,携手国内ICT龙头企业中兴通讯,大胆进行变革式改革与创新,去年就正式发布了分布式数据库1.0。通过采用全局事务ID,实现全集群数据一致性;创新性地引入新型分布式事务处理方案,在保证数据一致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无共享(shared nothing)分布式架构实现数据库容量和性能的水平扩展,实现了分布式隔离级别,大幅提高银行系统的高并发处理能力;而且分布式数据库底层使用开源的mySQL,助力企业实现自主可控。

  在分布式数据库的业务应用方面,中信银行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冠字号系统已正式投产应用,解决了单机查询慢的问题,上线的还有统一门户和金融同业平台等项目,零售综合积分、网联系统等应用项目2017年即将上线。

  陈蓓透露,在IT架构转型实践中,在多项关键技术中取得了突破,中信银行与中兴通讯联合提交了五项国家专利申请,已受理两项。今年12月将发布分布式数据库2.0版本,将新增数据重分布、同城灾备等功能。明年的重点工作是把核心银行系统、信用卡中心的卡系统向分布式数据库转移,同时探索开源、开放的组件与应用软件。

  “拥抱开源既是与互联网融合共生、实现传统银行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中信银行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希望我们的技术与经验,为中国金融业实现自主可控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道路”,陈蓓如是表示。(海亚骞)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责编:张亚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