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周永生 封德 王玉贵) 八百里伏牛山,层林尽染。位于伏牛山主峰老界岭脚下的青铜山,是西峡县桑坪镇塘岈小学的所在地。
在这所只有120名学生的学校里,袁瑛既是校长,又是两个年级的数学、三个班级音乐的老师。
今年50岁的袁瑛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就没有离开过这里。30年的教书生涯,让这位当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位饱经风雨、银丝染鬓的中年汉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
1983年袁瑛初中毕业,毅然在志愿栏里填报了“内乡师范”。
袁瑛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石灰岭小学。石灰岭山高路远,分去的老师都不愿去,几十个孩子没有教师。他主动请缨,带着行李到这里,搭起了床铺,垒起了锅灶,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教学生涯。山沟里有了书声也就有了生气,人们都尊敬地称这位“小先生”为“小袁老师”。
3年后,他又到西万沟、三湾等条件更艰苦的教学点工作。这18年里,他一个教师、一所学校,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品德等所有课程全教,管理、建设全干。白天教学,夜晚家访,他从未说一声苦、一声累。
爱生如子无怨言
2004年秋期,由于工作需要,袁瑛调到塘岈小学任校长,这一干又是12年。12年,他既当校长又当教师,小学各年级的所有课他都担过。
当时的塘岈小学,校舍破烂,教师流动快,学生流失严重。向上争取项目,找社会知名人士捐助,改造了危旧校舍,更换了破旧门窗、电线,校园操场铺了花岗岩,建了9个专室,修建了篮球场,硬化、美化了校园,购置了一批体音美设施和电脑,修建了水冲式厕所。目前,学校环境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成为当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的典范。
学校建好了,教师也愿意来了,流失的学生也回来了。去年,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桑坪镇召开,塘岈小学成为观摩点。
袁瑛以校为家,更爱生如子。春寒料峭,他为孩子挖草药熬三根汤预防疾病;夏日炎炎,他背孩子们过河;冬天下雪路滑,他担心孩子们摔下悬崖,经常拄着木棍送他们回家。家住在大寨沟的熊雨薇,母亲去世,爸爸照顾姊妹三人,家里贫困,辍学在家,他三番五次到她家做工作,孩子才到学校,他还承担了小雨薇的全部生活费用。
给孩子们洗脸,带学生去看病,给孩子们缝补衣服,给贫困学生买衣服和学习用品……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袁瑛从无怨言,默默地付出。而他自己省吃俭用,鞋子烂了修了再穿,皮带打了3个结还在用,对待学生却慷慨大方。
他说:“既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山里的孩子能读上书,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甘心清贫为人师
袁瑛的左右邻舍不是在县城里买房,就是在镇上盖房,而他还住在乡下的老房子里。好多同事有了小轿车,他骑的还是那辆旧摩托车。
2011年,他当年的学生——北京桑达利公司董事长费春宝见他家庭困难,聘请他去公司做会计,月工资4500元,年终奖金两万元,他推脱了。在他眼里,金饭碗、银饭碗都不如教师这个清贫的饭碗。
面对一次一次可以出去挣钱的机会,他选择的是大山,选择的是坚守。“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那块黑板写下的是公理,擦去的是功利。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是袁老师最喜欢唱的一首歌,
30年来,他培养的学生已超过千人。有多少人考上大学,他已记不清了。看到一个个山里的孩子怀揣知识走出大山,有的成了博士,有的成了企业家,他心里无比高兴。
在他的心中,自己是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