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袁永强) 11月28日,南阳市宛城区刘宋营村的便民服务中心里热闹不已,每月一次的“党员活动日”正在这里举行。这次,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们要商议村里发展生态旅游的产业规划,全村26名党员来了18人,在外务工的8名党员没能参加。
“咱村里这两年路修通了,环境好了,周边林果产业也火起来了,搞点采摘、农家乐啥的我看中。”党员刘贵安对规划很赞同。
“发展产业能让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我赞成,但要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好,不能让村里人吃亏。”村小组组长张新中提醒说……
党员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村支书刘洪博一边听一边详细地记录着每个代表的意见。
“党员活动日”里讲一讲第一党支部的红色传奇,集体商议村里的发展规划,联络在外的党员告诉他们家乡的变化,汇总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党员带头挨家挨户逐个解决……这已经成为刘宋营村多年来的传统。
“党员活动日”聚起了人心,也让刘宋营重新有了“精气神儿”。
“泥巴村”换了新颜
“前些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做了泥瓦匠,村里的路常年没人管,到处都是泥巴路,有人就笑我们是‘泥巴村’。有事儿连个搭把手的人都没有。”今年62岁的张新中说,“现在大不一样了,以往冷清的村子‘活’了起来,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火’了。”
改变从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成立开始。5年前,刘宋营村选出了新的党支部班子,2014年,村里建起党群服务中心,每天有党支部成员轮流值班,义务为村里人代办身份证、临时救助申请等。村里的无职党员组成便民服务小组,农忙时节为困难户提供帮助。村里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的场所,协调医院定期为群众进行健康检查,邀请区文化局演出队为群众进行义演……渐渐地,村里人来人往多了起来,党员和群众走得越来越近,心也越靠越紧。
“党支部是主心骨,党员就是领头雁,只要心往一处使,不愁事儿干不成。”在新建的村部里,刘洪博干劲儿十足。
凝聚起的“精气神儿”带来了刘宋营村的新面貌:村小学成了危房,村两委召集党员做好群众工作,集资盖起新校舍;村里的路是泥巴路,在外务工的刘宋营人捐助建起环村公路;村里留守人员收入低,外出有成就的人返乡建起了工厂,让大伙儿在家门口打工……
“精气神儿”从何而来
刘宋营村的“精气神儿”从何而来?“村民都憋着一股儿劲儿,曾经南阳第一颗红色火种在这里点燃,现在我们也不能成了落后村,给前辈们抹黑儿。”刘洪博一句话道出了缘由。
时间回溯至1926年。当时,中国革命面临严峻形势,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上海组织派遣南阳籍共产党员杨士颖回家乡开展工作,当年5月,中共南阳支部在宛城区黄台岗镇刘宋营村成立,并发展了南阳地区第一名中共党员刘实中。南阳的革命烈火在这里点燃。据史料显示:截至1927年7月,南阳各地先后建立8个党小组、9个党支部、3个特别支部,党员发展到51人。1927年9月,根据形势的发展,中共南阳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建立一年零四个月的中共南阳支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虽然只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可党支部的凝聚力,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和气节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有着46年党龄的李进发回忆说,自己从小就从父辈那里听第一党支部的故事:当年共产党员刘实中在自家耕地上盖校舍,办夜校,进行思想启蒙;刘福僧为了组织农民抗粮抗税进行革命斗争,将自己家的粮食用扁担运出来,交给党组织……共产党员们团结群众,以刘宋营村为掩护,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第一党支部”旧址先后被当作南阳地区公署、兽医站、刘宋营村党支部,一度面目全非。
2015年,修缮一新的第一党支部旧址重新开放,这里成了大家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的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火种在延续
“南阳党组织从支部开始,星火燎原,掀起整个南阳地区的革命热潮,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新时期我们挖掘第一党支部内涵,就是要以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引领,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南阳市宛城区区委书记刘中青说。
如今,不止在刘宋营村,第一党支部的精神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引领着南阳基层党建工作,推动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南阳市将“党建承诺”融入日常生活中,建设服务平台,锻造为民服务队伍,拓展服务宽度广度,凝聚组织向心力。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多元服务格局,一个又一个党建品牌崭露头角。
宛城区东关街道玄妙观社区“五心”工程,为辖区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或残疾困难老人提供免费家电维修、衣物干洗等上门服务;南阳理工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的“四点半课堂”,每天下午四点半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解决家长下班前孩子无人照看的难题;汉冶街道净土庵“幸福社区”即将投用的日间照料中心,健身器材、棋牌室一应俱全,为空巢老人营造另一个温暖的家……
在这片土地上,红色的火种一直在发光发热,并将永远延续……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