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周彦波 贾林伟 高帆 苏方 庞晓阳) 冬雪悄然而至,淅川宛如江南。
从丹江鹳河两岸到九(重)厚(坡)香(花)平川,从岵山之巅到渠首大坝,青山葱郁、碧水迢迢、蓝海无边,那是水的蔚蓝,还有天空的无垠。
这是67万淅川人民共同的美好家园。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是世代永续发展的源泉。这里的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水青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绿水青山。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淅川县委、县政府用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淅川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赋予这片绿水青山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丹楚大地生动的实践。
青山为骨,绿水为态,生命在青山绿水中舞动吟唱。淅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正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实践、积极先行先试,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水清与民富互促双赢的“淅川路径”,步履铿锵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色·政绩观
转变理念改革为先
论面积,淅川不是南阳最大的,但山水田园湖俱全,七山二水一分田,生态环境备受全国关注——全县2820平方公里,56.6%被划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80.3%被列入生态红线以里,且有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淅川最宝贵的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最响亮的品牌是生态,绿色崛起的最大潜力也是生态。如何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淅川的生动实践,淅川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探索。
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2015年,“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宏图将展。在这个承上启下关键时刻,卢捍卫同志到淅川任县委书记。
带着对淅川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带着对淅川水清民富发展路径的探索,卢捍卫赴乡镇街道调研、走进库区座谈、深入部门企业走访,并在淅川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响亮地提出:“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今后五年,全县将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把“生态立县”列为“四大战略”之首,把“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把“建设国家生态县”作为突出抓好九件大事之一。
从本世纪初提出的“把政绩融在碧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到如今叫响的“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淅川县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犹如一场接力赛,彰显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展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改革勇气。
改革,意味着对原有政绩观、价值观的全新洗礼。
淅川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探索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结合县情实际,出台了《淅川县生态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淅川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在全县绩效考核办法中,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考核权重,将生态环境、水质保护、造林绿化、湿地建设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将考核重点向生态领域延伸,把干部焦点向绿色政绩聚光。
今年10月,淅川在全市率先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把资源环境纳入领导离任审计的“评价单”,对领导干部拍板决策设下环保“紧箍咒”,对环境污染实行零容忍。凡是人为因素造成自然资源资产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污染比较严重的,离任领导干部将受到问责和追责。
走“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发展之路,这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共识,是全县人民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执着追求,更是淅川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的历史担当、责任担当。
绿色·发展路
探索路径创新为本
路,就在脚下。淅川县新一届领导班子用改革凝聚共识,用创新汇集力量。
《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置方案》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排在首位,负责研究全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问题,协调改革措施制定和实施。淅川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自主确定改革的第一项就是,坚持绿色引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持续推进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第三方治理、依法治理等机制,推进依法护水、科技护水。
《淅川县生态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此项工作的动力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明年建成省级生态县,2020年创成国家级生态县。
绿色政绩观,为绿色发展装上“指南针”。淅川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为走“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构筑了根本保障。
淅川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认识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找准政府与市场的准确定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政府由主导变为引导,聚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县长杨红忠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必须下决心把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交给市场,运用市场理念,遵循经济规律,推动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升级。
绿色发展足迹,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下最好注脚。
水清是淅川的政治担当。引入市场机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生态、保水质、护运行。
由县政府投资5亿多元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曾一度因“买得起马,备不起鞍”陷入难以运转的困境。招商引进的北京首创集团,迅速接管了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1个乡镇垃圾处理场和两个垃圾中转站,彻底截住了环库居民生活对丹江口水库的污染。这是全市第一家引入第三方治理的成功探索。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