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周彦波 王鸿洋)丹江号子是淅川民歌的一种。它源于夏、周时期丹江通航以后,是淅川船工们在几千年拉纤扛船的劳动中,集体创作出来的民间歌曲。如今,这凝聚了船工们辛劳和智慧的劳动歌声也入选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一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丹江就已盛行通航,后繁荣于两汉魏晋,鼎盛于唐、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在京汉和陇海铁路修设之前,黄河、淮河因河盗猖獗,受阻断航。由此可见,丹江号子的渊源,始于夏周,成于春秋战国,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以后。
丹江号子最初产生于船工们劳动时统一喊口号的雏形。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船工们逐渐把他们的爱和恨、苦与忧、辛与酸、难与愁,都融入其中伴随着喊号声世代传唱,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淅川县文化工作者张守君、宋金春、陈文义等人搜集整理,填词谱曲,使丹江号子自成一家,成为土生土长、独具特色的淅川丹江号子。
淅川县文化馆馆长李天奇告诉记者,丹江号子是淅川民间歌曲的一种,是船工在劳动中共同创作,口耳传唱流传下来的。它是丹江船工们在拉纤、撑篙、推舟、扛船劳动中,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曲调形式。口号调式用“宫”,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船工们喊唱时,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只是在不同劳动行路中,按照各自的劳动节拍、节奏、喊腔统一动作、统一步伐,起到协调齐心的统一号令作用。丹江号子有二十余个调门,有启锚拉纤时唱的,有撑篙行船时唱的,有装货卸货时唱的,还有推船扛船时唱的,各有各的门道,各有行路歌调。据不完全统计,丹江号子的主要作品有《水上拖号》、《下水播撸号》、《撑篙号》、《弯船抛锚号》、《拉纤号》、《扛船号》、《过街号》等一百多首。
由于丹江号子是船工在劳动中随心所欲创作出来的,所以没有固定作者和演唱者,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更没有强制的传授方式,大多学习者靠耳濡目染、旁听侧记而无师自通。丹江号子的世代传承,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征,声音苍劲幽远,音韵悠长,雄浑有力,激昂悲壮,粗犷中夹杂几分悲壮,豪放中透着些许野性,既沉重浓郁,力达千钧,又让人充满豪气。
李天奇表示,保护和传承丹江号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丹江号子历史悠久,4000多年的历史也使它成为中原古典民间歌曲的代表流派之一,有着极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价值。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