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许安强 冷新星) 42岁的周成保没有想到,一个“冒失”的决定竟然改变了他平静的生活。“你在作茧自缚!”周围亲人的不理解一度让他备受熬煎。在最绝望的时期,骨子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一定要干到底,你是对的!
七月的丹江口水库,群山葱茏,烟波浩渺。禁渔期刚结束,垂钓的人们三三两两,依偎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水旁,与清风对话,同鱼虾嬉戏,与其说是淅川人早已习惯水天一色的水岸生活,不如说是对古老丹江的深情依恋。
丹江口库区的一池碧水,饱含了16.2万淅川移民的眼泪。今天,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浩浩荡荡,绵延千里,奔向干渴北方的背后,曾经有库区移民无数难忘的记忆。
老屋拆了,村里的大树移走了,祖坟迁了,童年的印记被涌上来的丹江水抹得干干净净。移民像撒播出去的蒲公英种子,在中线工程省内沿线的城镇安家落户,开始新的生活。
五六年过去了,移民回故乡探亲的意愿依然那么强烈。逢年过节,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回老家走一走。特别是清明节,他们迫不及待地放下手中的一切,哪怕只是在库区的边上走走,远远地望一眼故乡,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就会随之减弱。
传统思想和古老的地域文化仍在固执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失去了“根”的南水北调移民,回到故乡,他们不知道去何处凭吊列祖列宗,宣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和淡淡的委屈。
周成保是移民后代,家住淅川县盛湾镇周湾村,与南水北调第一批移民试点村鱼关村毗邻。从2009年8月起,他含泪送别了两个姐姐,她们一个举家搬迁到了南阳的新野县,一个迁移去了新乡市的延津县。和他最亲的姑姑,移民更早,至今还生活在湖北大柴湖,每次见到他,便紧紧拉着他的手不放,嘴里念叨的都是她在故乡的琐碎往事……
第一块与56块
鱼关村是南水北调全省移民搬迁试点第一村。从2009年8月开始,丹江口库区移民大搬迁从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拉开帷幕。
周成保喜欢收藏。自2003年国家下发丹江口库区“停建令”后,库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发展基本停滞。移民搬迁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而那些生活中用过的老物件,如石磨、斗升、纺车、家具、农具、各种土地契约、票据,木雕、牌匾、碑刻、神龛及石碾、渔叉等等,移民虽然舍不得放弃,但若带上它们远行确实又不方便。
这些民俗文物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和强烈的人文元素,它们不单单是一件件实物,更是丹江沿岸的文化和历史,最能反映移民的生活状态,如果在搬迁时白白流失或毁坏消亡,那么以后淅川移民回老家去哪儿寻找如此珍贵的“根”呢?
从那一天开始,周成保便醉心于收藏移民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并自筹资金在鱼关村原小学校的旧址上建起一座移民民俗博物馆,将这些流散民间、将要消失的民俗文物作为文化样本保存了起来。
如今,这座位于盛湾镇鱼关村的移民民俗博物馆已经成为淅川县的旅游知名品牌之一。2010年,由周成保发起,在移民民俗博物馆门前建起了首座“鱼关移民纪念碑”,鱼关全村893位移民的名字都被刻在了纪念碑上,丰富民俗博物馆的内涵,提升博物馆的品味。此举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极大兴趣,2014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国庆特别节目“不能忘却的纪念””以“凡人丰碑”为题,深度报道了鱼关村移民纪念碑背后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北方地区的人民喝上了期盼已久的丹江水。周成保认为,丹江口库区的每一位淅川移民都需要纪念,国家永远不能忘记这个特殊的群体为工程建设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包括六七十年代早期的丹江口库区移民。
为了南水北调,包括鱼关村在内,淅川县共有16.5万移民远离家园。以此上溯,六七十年代,丹江口大坝建成蓄水,国家一声令下,数以万计的移民前后两次迁往青海、湖北等地,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只有望得见山水,才能记得住乡愁。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们的名字留下来,让移民乃至移民的后代回到故乡时,有一个缅怀亲人的地方!深思熟虑之后,周成保下定决心,继续为南水北调移民立碑,在鱼关村首座移民纪念碑的基础上,一期设计规划56块纪念碑,二期设计规划内容逐步丰富完善。
为淅川县16.5万移民修建纪念碑哪有那么容易!
不说前期论证、规划、设计、施工,光是石碑的运输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活儿。移民丰碑虽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的确是一个繁琐的工程,周成保周围反对声一片:修建纪念碑,资金从哪里来?周成保经历坎坷,做过医药销售,闯荡南方多年,开过几家公司,近几年,他好不容易在淅川县安顿下来,注册了大自然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他的努力经营下,企业逐步走上正规。
妻子衡建芳极力反对,“家庭刚刚安稳,你又要折腾,明摆着这是一个无底洞,你要是干,咱们就离婚!”与妻子的“威胁”相比,公司的董事们也不支持他,“投入为了产出,建移民丰碑,经济效益从哪里来?”
决心已下,岂能轻易易帜?真正干起来后,周成保发现,移民纪念碑建设的确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个坚定的信念
夕阳下,丹江边的鱼关村庄严肃穆。淅川10个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小组16.5万名移民的名字近40万字,被浓缩在这方圆天地之间,一列列一行行整齐地刻在52块碑石上。名字鲜红,印痕深邃,显示了匠人的精湛工艺。刻度比一般的碑刻深,来自周成保对匠人的额外要求:碑文要经得起大自然的洗礼而弥久永新。
主碑高8米,如武当山主峰,上书“移民丰碑”四个大字。其他纪念碑如群峰般拱星捧月,还有两座丰碑引人注目,上面书写了全省南水北调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这次大规模移民搬迁,全省总动员,迁出地和安置地各级移民干部共同努力,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创造了移民搬迁史上的奇迹。
移民丰碑自2015年3月份建成后,目前已经接待丹江口库区移民2.3万人次,累计10万余人。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慕名来到这里寻根问祖,看到自己熟知的名字被纪念,被珍藏,与故乡的山水融为一体,与库区的清新空气相连,共同呼吸,便觉得漂泊的心灵有了安放之处。
移民无不对周成保的壮举充满感激。他们用粘满泪水的脸紧紧贴在纪念碑上,他们用颤抖的手掌一遍遍抚摸那些熟悉的名字不肯离去,每个移民孩童在找到自己名字后都要发出一声欣喜,更有见到离世亲人的名字后情不自禁地声声喟叹!名字如人,在这里,名字已经不是一个符号,而是南水北调移民一个难以忘却的纪念,是土生土长在故乡田间的一棵庄稼,是盛开在池塘里的一朵莲花,是游进丹江口库区里的一条小鱼……
那些在南召县群山中沉睡千年的花岗岩,如何在5个月的时间摇身一变,化为一块块壮丽的移民纪念碑呢?周成保把不堪回首的过往留在了内心深处。
原材料的材质必须最好,他走遍了附近几个省市,最终考虑了南召县花岗岩里上乘的“芝麻白”;加工地选在距淅川县鱼关村120公里之外的南阳市镇平县,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玉雕产品交易集散地。每块原始石材重达30吨,为了打造精品,周成保与镇平这家负责制作纪念碑的公司飚上了劲,他驻扎入厂,督促工匠们日夜加班,监督施工质量,并从河南、山东、陕西等地聘请一批知名的雕刻家,参与碑文的镌刻。
纪念碑的运输安全最令人头疼。它们造价不菲,120公里运距,一多半是蜿蜒曲折的山路。纪念碑重约25吨,起吊、装车需要小心翼翼。库区山高水深,处处悬崖峭壁,道路极为狭窄,有些地方需要拓宽道路才能勉强通过,一不小心,就可能车毁碑亡。周成保虽然千叮咛、万嘱咐,纪念碑运输过程中的危险事情仍然接二连三。那时正值腊月,天寒地冻,冷风瑟瑟,周成保紧裹大衣,为运输车辆前行扫清障碍,解决棘手问题,虽然最终化险为夷,但每次回想起来,仍惊出一身冷汗。
在一颗坚定的信念之下,建设过程约200个担惊受怕、辗转难眠的日子如过眼云烟。2015年3月11日,移民丰碑落成,当噼啪的鞭炮炸响在鱼关村头,当熟悉的朋友前来与他举杯庆贺,当他独自一人在纪念碑碑群中徘徊,周成保心潮澎拜,泪水模糊了双眼。
为了完成移民纪念碑建设,他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之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他的企业经营受挫,资金链一度紧张,移民纪念碑建设几近中断,他想尽办法,四处筹措资金,咬牙坚持,度过难关。
他完全可以不干这一切!大儿子周震16岁,已是一位高中生,4岁的小儿子周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是他最大的安慰。如果没有移民丰碑,他的生活会和往常一样,沿着一个固定的轨迹往前走,一路鲜花芬芳,幸福满地。但选择了移民纪念碑这个事业,他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切都在改变,再难,他都不能回头,他必须按照计划,一步步把弘大的理想点亮,努力实现,即使搭上后半生的幸福,他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淅川的移民,淅川的男人,具有强烈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淅川男人!周成保说,移民纪念碑后续的事情还有很多,需要逐步完善,更需要各方的支持与帮助。但能干到目前这种程度,他问心无愧。就像爱情,他对移民纪念碑突然中了魔,如《传奇》中所唱,“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再也没有忘掉你容颜”一样,他发誓必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到底。
如何把移民纪念碑打造成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宣传教育基地,周成保有他的规划。在这个园区里,将有参观区、体验区和培训区之分,移民在这里参观的同时,可以体验从前的生活,参加磨面、压水、犁地、捕鱼等乡间劳动,回味和领略老一辈亲人在乡间劳动的乐趣,还可以成为党员干部学习和培训的基地,观看南水北调移民相关的纪录片,进入有关南水北调移民书籍的阅览室,进一步认识和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使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并向受水区各行各业广泛传播,让移民丰碑成为移民精神教育的源头和地标。
周成保去过山西洪桐,“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几百年里,从这里迁徙四处的人们,每年都要回去寻根祭祖,聊解思念故土之情。
周成保有一个未了情,就是把淅川移民纪念碑建设成为像山西洪桐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那样的地方,成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的祭祀圣地。为此,他在周边广植绿树,不辞辛苦,把一座座荒山变成青山。为了这个未了情,周成保说他愿意守护这个理想,与他的团队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这一库清水,守护移民纪念碑这个南水北调移民的精神家园。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