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报告团走进"北京第一村"高碑店

2016-05-09 09:46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冷新星)动情的讲述,认真的倾听,晶莹的泪花……5月4日,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西社区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气氛凝重,一场弘扬移民精神的报告会正在这里举行。

  “国家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和他们的精神,将被镌刻在南水北调的丰碑上,永世流芳!”淅川县移民精神宣讲团成员寇仲的报告刚一结束,会场内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报告太好了,太精彩了,好久没有这样感动过了,淅川移民干部群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听完报告,高碑店村文化园社区党委书记邢桂芬一边抹着泪水一边深情地说。

  高碑店村的这场报告会说起来还有点特别,可谓是一场计划外的安排。自4月15日“弘扬移民精神 深化京淅协作”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以来,淅川县移民精神宣讲团已深入朝阳区的20多个乡、街道,听众近万人,当地社会各界反响强烈。4月18日,该村的80名党员干部曾代表高碑店乡到南磨房乡聆听了报告会。回来后,无不深受感染和教育,纷纷呼吁在村里也举行一次报告。就这样,在该村的强烈要求和极力邀请下,报告团走进了该村。这是此次宣传月活动中,宣讲团首次深入到村一级进行宣讲,也是首次面对和组织移民搬迁有相似经历的基层干部。

  说起高碑店,人们并不陌生。 高碑店村是北京市的近郊大村,也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村,地处东长安街延长线上,距天安门仅8公里,该村面积2.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00人。村里现已形成以古典家具文化产业为龙头,民俗文化旅游、中医药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鼎足格局,2013年经济总收入31.17亿元,总利润1.45亿元。先后被获得“北京最美的乡村”“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十佳小康村”“首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然而,30年前的高碑店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由于京沈、京秦铁路、污水处理厂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占地,使原本拥有2300余亩耕地的高碑店村没有了一分耕地,古村危房、胡同狭小、环境杂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成了远近闻名的“三无村”(称农村无农业,叫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村内上有高压线,下有排水管线,铁路、灌渠穿村而过,土储储不了,开发开不动。

  高碑店,这个位于通惠河畔的千年古村面临着严重的危机。2002年5月,支芬临危受命到高碑店村任党总支书记 。一开始,村民们没把这位“外村来的”女书记放在眼里。她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实干和真诚打动人,挨家挨户走访,20多个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记录了当时村里的窘境:“失去土地的农民无事可做,就业难、病不起,邻里之间纠纷、矛盾多,家家门口杂物成堆,死气沉沉。”

  上任后不久,她就打响了强村富民的“三把火”。先抓环境整治,强力推行定时定点倒垃圾制度。2003年以来,高碑店村又禁止村民私自翻建房屋,禁止建违章,村两委班子严格把控,直到2009年统一按照高碑店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进行建设。

  之后3年间,高碑店村党总支、村委会广泛听取民意,共召开9次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25项提案,集全体村民智慧和力量,决定将新农村建设分为两期实施。 芬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克难攻坚,通过新农村建设,拓宽了道路,引进了天然气、自来水及市政污水管线,消除了消防隐患,完善了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村内的古典家具一条街,吸纳家具商户聚集。如今,这条闻名京城的古典家具一条街有了400多家商户,占地27万平方米,2011年全村古典家具总收入达到3.6亿元。

  眼下,该村新农村一期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完成改造民房698套,全部入住完毕,二期改造工程规划设计民宅改造1100套,现已建设完成553套。她又领着党员干部在村里建设占地47万平方米的“文化新大街”,引进了科举匾额博物馆、两壶博物馆和中国油画院等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村里的文化特色更加凸显。 “人不离村可上楼,足不出户可致富”,村民们的愿望如今成了现实,昔日的“三无村”一跃变成了“三有村”(集体有产业、村民有资产、生活有保障),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谋事不争权,工作不旁观;补台不拆台,团结加实干。”支芬的这几句话挂在村委会会议室的墙上,这是她对村干部的要求,也是自己的做事准则。她常说,作为一名村支书,最重要的是实干,别把自己当成个“官”。

  基层工作最难做,尤其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支芬介绍说,新农村建设本是利村利己的好事,让群众自己过上好日子,但村里至今还有近两成的群众想不开,不愿拆掉老房子。“”今天特意让他们来听听报告会,听听淅川移民的故事,学习这种奉献精神,接受一下教育。“她道出了举行这次报告会的其中一个原因。

  高碑店村副书记张丽说,支芬的家在外地,在高碑店村没有一砖一瓦,她带领党员干部如此这样干,完全是一种感恩。“当干部是一种责任,我们感恩高碑店,感恩群众,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把村子建设好,不辜负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张丽反复说到,村里房屋改造、产业发展等干部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和淅川干部们的付出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淅川人民的牺牲和奉献,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移民精神,做到吃苦在前,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牢记国家至上,用自己的激情和汗水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党业绩。”她说。

  “太感人了,太感人了!”听完报告,支芬拉着淅川县副县长王建民的手泣不成声。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十八大党代表,被高碑店群众誉为“第一功臣”的老支书,为高碑店村的发展进步倾注了无数心血,她用自己的坚韧、执着和拼搏,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解难题、谋发展、求创新,短短十年间使村子“破茧化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使他对移民搬迁工作更是感同身受,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大搬迁中,牺牲了不少干部的生命,我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支芬说,做基层工作时,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要想办法把国家政策传达到每位老百姓心上,让他们理解配合。”和移民搬迁一样,高碑店新农村建设时,也曾经遇到阻力,推动缓慢,当时也很痛苦。我们一次次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反复讲政策,做工作,统一思想,然后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来建设。“

  十多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昔日方圆200多公顷的高碑店村,如今已经名气撒播四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国内到国外,只要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明清古典家具艺术的人们都知道,北京有一个高碑店村。 现在,这位衣着朴素、言辞不多又埋头干事的“女当家人”正在筹划着村子的发展远景。“其实在我心里,高碑店村的转型之路才完成了三成。我们要继续努力,再用两年时间把社区全部建成,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村子长治久安。”支芬说。

  “国家伟大,共产党伟大。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好了,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好的工作。”支芬表示,要把弘扬移民精神当作“两学一做”活动的重要内容,把移民精神融入到工作中去,促进高碑店村各项事业的更好开展,力争创造出新的更大业绩。

责编:陈丰元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