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孙喜增 房松玉 通讯员 封德 杨颖)西峡,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个战场。硝烟散尽,“日落西山马鞍桥”遗迹尚在。西峡,这方见证着侵华日军最后惨败的圣土,在如火如荼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中,正传承着战争年代血与火淬就的鱼水深情,以“双融双促、两心两力”活动为载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谱写着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军民融合之歌。
“以‘双融双促、两心两力’为载体,致力经济建设与武装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提升,走新时期军地共赢、互动发展新路,是军民融合‘西峡模式’的核心。”西峡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李德成说。
一个现象引发一串思索
“咱是军人出身,致富也要给乡亲们带个好头。”丹水镇英湾村退伍军人、猕猴桃种植示范户闫红旗告诉记者。该镇2000多家科技示范户,民兵户占1500户,400多个民兵猕猴桃种植专业家庭,年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走访西峡城乡,一个独特现象引人注目。那就是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都有军人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英姿,全县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与“军人”和武装工作密不可分。
在全县100多个单位党政“一把手”中,退伍军人占40多位;在闻名遐迩的西峡企业家群体中,孙耀志、孙耀忠等一大批退伍军人是领军人物;在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退伍军人接近400人;全县近300位村支书,退伍军人占48%。
在西峡产业集聚区,龙成集团等十多个大型民营企业由退伍军人和民兵拓荒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武装部长与村支部书记现场“认亲”签字结对;在抗洪救灾一线,军民手牵手抵御洪峰激流,危难时刻生死与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打开数字电视西峡频道,你会看到正在播出的“书记话武装”、“局长谈双拥”栏目;漫步美丽的西峡山城,街头大型显示屏上播放的是“军歌嘹亮”;这座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里,有军民共建“一条街”,有军民共建“文明单位”……
在2010年7月24日,在百年不遇的西峡“7·24”特大洪灾中,县人武部迅速动员应急分队,紧急转移受灾群众十余万人,从洪水中抢救被困群众数百人,快速抢通宁西铁路,最大限度挽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被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好军嫂张荣,被中国音协特批为会员、获河南省首届十大优秀复转军人提名奖的女伤残军人张薇……西峡,已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省市级爱国拥军模范。
这被称为军民融合“西峡现象”。
“军民融合‘西峡现象’是忠诚敬业、勤学创新、善做善成、乐于奉献的‘西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它的背后凝聚着西峡武装工作者和一大批退伍军人的苦苦求索和无私奉献。”县人武部部长廖新新说。
一个规划勾勒一道命题
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武装工作如何融入经济建设大潮,是一个必须面对并亟待破解的时代难题。
“我们要通过一个科学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规划,推动军民共建不断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在深化融合中找准最佳突破口,破解基层建设难题,让武装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真正融为一体,让武装工作真正成为军民融合的桥梁和纽带。”西峡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朱培伦说。
人武部党委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了以“把国防建设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以经济建设带动和促进国防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融入国防建设,以国防建设成就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生产力;坚持以使命任务为核心,在完成应急应战任务中提升战斗力”为主要内容的“双融双促、两心两力”军民融合发展思路。
军民融合重在谋划,重在持续,重在实效。该县县委、县政府、人武部联合制定出台了《西峡县军民融合发展“十二五”规划》,成立由县委书记挂帅的“军民融合发展指挥部”,对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组织领导、任务分工、标准时限、目标考评等进行明确规范,在政策规定、组织力量、运行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做到层级推进、逐级落实。
提升融合层次,在增强履职能力中解决职能软化问题;丰富融合内涵,在激发创业动力中解决地位弱化问题;拓宽融合渠道,在催生创新活力中解决思维固化问题;纯洁融合理念,在坚守抗腐定力中解决交往庸俗化问题。一系列目标的确立,推动融合规划向更深层次拓展。
“第一书记职责怎么履行?”“专武干部怎么专武?”“兵员怎么征集?”“形象地位怎么提升?”“政策红线怎么坚守?”围绕新时期征兵难、经费筹措难、退伍军人安置难等一系列发展难题,西峡县在深入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武装工作的“20个怎么办”等重大课题,逐一进行立项调研、分步破解。
为进一步丰富融合内涵,县人武部还与有关高校、驻军某部联合举办了“军民融合发展论坛”,邀请军地领导、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交流;编辑出版了《军徽闪耀》一书,宣扬西峡籍优秀现役和复转军人在军营和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编发了《武装工作信息》,及时刊载武装工作动态,报道军民融合发展中的新人新事。
一个个生动的载体,推动军民融合工作向纵深推进。
一次“结亲”续写一段真情
青山环抱,碧水环绕,一幢幢欧式农家别墅点缀在绿林深处,一排排整齐的香菇大棚一直延伸到山谷尽头……走进地处大山深处的二郎坪镇湾潭村,丝毫找不到当年“特贫村”的影子,纯朴的乡亲们脸上挂着富足的微笑。
“军民融合给俺融出了湾潭的好日子。真没想到,县人武部的领导硬是把我们这个‘穷亲戚’拉上了致富路。”村支书程宝献动情地说。
湾潭村能有今天,缘于县人武部的一次“结亲”。
湾潭村距西峡县城60多公里,距集镇也有10多公里,是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后进村”。得知这一现状,该县人武部主动请缨,与湾潭村“结亲”,从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平安建设、项目援助等方面帮助湾潭村进行编制规划。两年过去了,湾潭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民兵号”农家宾馆发展到30余家;申请协调100余万元项目资金,改造了乡村道路、电力设施、文化大院和民兵之家等基础设施;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一跃成为县级文明新村、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村、平安建设先进村。
湾潭村仅是该县人武部对口帮扶援建的一个缩影。
去年6月开始,全县19个乡镇(街道)人武部全部与贫困村或受灾村“结亲”。并结合实际将帮建任务细化为“十个一”(帮出1个先进村党支部、引进1个致富项目、发展1名优秀复退军人入党、建立1支民兵治安巡逻队、培育1个文化亮点工程、援助1名贫困学生、帮助1户烈军属或困难户脱贫致富、征集1名高学历青年入伍、培养1批民兵致富带头人、帮建村不发生1起群众上访事件)。
在广泛“结亲”的同时,县人武部还组建了民兵咨询站、各级退伍军人和民兵技术服务小分队。在县乡武装部的组织下,以民兵技术骨干为主体,在民兵营成立了种植猕猴桃技术咨询站,在连成立了技术攻关服务队,在排设技术员,从而在整个乡镇形成了“兵有致富技术,排有致富骨干,营、连有致富队伍”的集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技术服务网络。目前,全县各乡镇民兵咨询站共接受咨询5万余人次,服务队和技术员组织培训4700余期,组织各类报告50余场,直接受益群众30余万人次。
一块牌子彰显一种境界
擒拿格斗、高楼攀爬、单手劈砖、军体拳表演课目项项拿手;民兵连统一的迷彩服、嘹亮的军歌、整齐的队列、严格的训练……炎炎夏日,走进位于西峡县产业集聚区的龙成集团,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军营气息。
尤其让记者感到振奋的是,“龙成集团武装部”的牌子、“龙成集团民兵连”的旗子在烈日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把武装部、民兵连建在企业,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进而提高企业效益,是该县探索军民融合、军企共建之路的新举措。
以孙耀志为代表的一批退伍军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气度,艰苦创业,大胆摸索,带动宛西制药不断发展壮大,而孙耀志本人也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西峡企业家群体的领军人物;龙成集团董事长朱书成当年带领20多名民兵骨干艰苦创业,把一个濒临破产的村办经济实体发展成为“全国民营钢铁企业50强”、“全省百强企业”,创造了“西峡现象”。
如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宛西制药、龙成集团等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型民营企业不约而同做出不同寻常的举动,企业率先成立武装部,主抓党务的副职担任武装部长。
一批企业纷纷响应,西排公司也成立了民兵连,并在员工中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目前,全县已有14家民营企业建立了民兵组织,4家企业成立了武装部。
在西峡,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正加速着战斗力、生产力的同步跃升。
一个模式树起一面旗帜
“作为一名老兵,我已经把自己的事业甚至生命,都融入了城管工作。能够以军人的作风,参与管理这个美丽的城市,我感到非常自豪。”退伍军人、西峡市容管理大队中队队长谢新强说。
“十几年的‘军歌’生涯,我从内心深处已经和战士们融为一体,今生,我注定要与武警结下不解之缘。”西峡职专音乐教师万远召感言。1999年4月,他受武警西峡中队邀请为战士们教唱歌曲。十多年来,他往返近五百次,行程3000多公里,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编外指导员”。
军爱民,民拥军。在西峡城乡,传唱着数不清的缘自军民鱼水情结的佳话。
如今,军民融合“西峡模式”日臻成熟,其典型做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各级领导关注:
--西峡实施的旨在完善国防宣传教育的“三个结合”(与公共资源结合、与学校教育结合、与专项活动结合)模式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西峡建立的国防动员和政府应急对接机制走在全省前列,在处置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家乡浓厚的拥军氛围,极大地激发了西峡籍现役军人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现役军人90%以上在部队立功受奖、入党、提干、转士官或成为各类技术能手和标兵。
《解放军报》一位将军到西峡调研后说:“武装工作的‘西峡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以“双融双促、两心两力”活动为载体的军民融合“西峡模式”,宛如一株和谐之花,发于军旅,盛开龙乡,如今正硕果盈枝。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