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卓云 鹅宿村小康路上的领路人

2017-02-27 08:56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洛阳讯(记者 徐孟国)鹅宿村地处宜阳县和三门峡渑池县的交界地带,是交通不便土地贫着的“穷山沟”,全村58户,282口人。2011年以前,村民人均纯收入1700多元,这样一个标准的贫困村,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全村实现了土地整体流转,环线公路直通田间地头,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带动种植,农民变工人,老有所养,家家富足,实现了“不离土、不离乡、在家就可奔小康”的新农村建设样本。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一个人,吉卓云,乡亲们都说,他是鹅宿村小康路上的领路人。

  吉卓云在大棚内和村民交流

  吉卓云在大棚内和村民交流

  1964年,鹅宿村6岁的吉卓云失去双亲后投奔了外地的亲戚。成年后,吉卓云下海经商,开煤矿、搞养殖,财富与日俱增。

  1996年,吉卓云回到鹅宿村探亲。他看到村里交通不便,吃水困难,乡亲们照明还用着煤油灯和蜡烛。他当即拿出3万元现金架设电线,鹅宿村通上了电。后来,学校破旧成了危房,村里的孩子没有地方上课,吉卓云捐资为村里建起了学校;村里土路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他又出资修路架桥。

  “地无三尺平,下雨路难行,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这是鹅宿村当年的真实写照。2011年6月,当吉卓云再次为鹅宿村捐资修路后,彻底改变这个穷山村的面貌成了他回归鹅宿村的重要决定,他要回到故土办企业,造福相邻。

吉卓云 鹅宿村小康路上的领路人

  吉卓云登高望远,准备打造鹅宿村5平方公里生态园

  鹅宿村发展的关键在水。54岁的吉卓云脱下西装皮鞋,换上布衣布鞋,开始奔走在鹅宿村的田间地头和施工现场,他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对废弃的鹅宿水库进行加固清淤,投资100万元的水库除险加固清淤改造工程短短几个月便完工,新增库容10万立方米;在村后新修了拦河坝,架设管道引到厨房和田间地头,群众吃上了自来水,“靠天收”的千亩耕地也变成了良田。

  公路通,万事兴。投资400多万元,修通了15多公里水泥路,村内环线公路四通八达直通田间地头,并打通了三门峡渑池县石庄村与宜阳县鹅宿村的乡级公路,这条公路也成为洛阳市和三门峡市的又一跨地区通道

  2012年5月,由吉卓云创立的鹅宿牧业项目开工,次年7月工程全部竣工,累计投资1.2亿元,当时年出栏6万头生猪。

  鹅宿牧业投产后,吉卓云乎吁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让村里一部分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养殖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建设猪场的同时,吉卓云以每亩耕地每年租金500元的价格,整体流转了村里全部的土地和荒山,然后投资近1000万元,把水泥路和提灌工程延伸到田间地头,吸引来了7个种植大户投资种植烟叶、大棚蔬菜等高效作物。而1000亩荒地,全部种上核桃、花椒、樱桃、沙梨等果树,实现效益长短结合。

  “目前,农林畜三个板块吸纳就业100余人,村里几乎没有闲人。”吉卓云算了一笔账,按人均5亩地,一个四口之家,每年地租有1万元,加上夫妻俩打工,收入4万元,不愁过上小康生活。

  2017年底村民将全部入住新型鹅宿社区,由鹅宿牧业集团投资1200万元建设。社区占地65亩,规划建设5层楼房4栋,3种户型的小康房100套,小区内职工食堂、超市、卫生室、幼儿园、老年公寓一应俱全,还配一个600平方米休闲广场,并且要达到统一供水、供电、供气(养殖场沼气)、供暖,真正做到农村社区城市化。

  届时,村民可以按照实际选择户型,每平方米500元。旧宅子由村里统一收回搞庭院经济和乡村休用旅游、所有权和收益归村民。

  自2014年起,鹅宿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会领到企业按标准发放的300元“零花钱”,7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500元。另外,凡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有奖学金扶持,基本实现了“少有所学、老有所养”。

  如今,宜阳县兴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温室大棚达到了100个,种植无公害蔬菜300亩;1000亩荒山经过梯田式改造栽植了核桃500亩,樱桃、沙梨王、桃、杏等果树500亩,发展烟叶800亩,建成了总容量2800立方米的烟叶回潮、蔬菜贮藏两用恒温库4座,新建新型烟叶炕房20座。

  宜阳县委书记安颖芳对吉卓云不忘故土、回报桑梓的担当给予高度评价,她说:“我到鹅宿村去,村头群众为他立的石碑让我很震撼,一方丰碑在民心,他一心为民谋福利、全意带村奔小康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县里今年计划脱贫人口1.6万,每个贫困村的支部书记都应该学习吉卓云这种坚忍不拔、全力发展的劲头,带领群众早日摆脱贫困,走上小康路”。

责编:张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