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人在打磨紫砂壶
映象网讯(记者徐孟国 王爱民)“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洛阳紫砂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我要把更多的洛阳元素融合到洛阳紫砂的创作之中,让洛阳紫砂走出洛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把洛阳紫砂做强做大。”面对记者采访,洛阳紫砂创始人张逸人显得自信而淡定。
张逸人河南省新安县人。九十年代初,张逸人在北京北漂的生活中,偶然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使他深深爱上了紫砂并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为了能找到适合做紫砂的矿料,他不畏艰难,在新安县的大山里苦苦寻觅,二十年而不辍。他走遍了新安县的山山水水,查阅了许许多多资料典籍,终于在家乡找到了紫砂矿石,烧出了“土生土长”的“洛阳紫砂”。当他亲手烧制出第一把洛阳紫砂壶时,张逸人激动的彻夜难眠。
出身于新安县张氏陶艺世家,是家族的第二十二代传人,特殊的成长环境让张逸人从小就对陶艺烧制技术很感兴趣。1989年,大学刚毕业,青春年少的张逸人便离开家乡,独自踏上了北漂之路。张逸人在北京西郊陶艺厂的两年多时间里,虚心向师傅们学习,并有幸和同事去了江苏宜兴。在这个以紫砂工艺品闻名天下的江南小城,张逸人对紫砂“一见倾心”,萌发了对紫砂的浓厚兴趣。
1991年前后,张逸人带着从北京学来的手艺回到家乡创业。在一次闲聊中,一个做地质工作的朋友告诉张逸人,他在新安县北部山区黛眉山进行地质勘探时好像发现了紫砂矿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让张逸人为之一振。从第二天开始,张逸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典籍和地方志,原本做的好好的生意也不干了,一个人开着面包车,带上铁锹子和镐头等工具,开始了他的“寻矿”之旅。“每周最少要‘下乡’一次。”张逸人说,从1991年到最终发现紫砂矿石,他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
2010年盛夏,在一次“寻矿”途中,满头大汗的张逸人停车小解,在一个曾路过无数次的小石山下,他无意间踢到了朝思暮想的紫砂矿石……
张逸人的妻子说,那天夜里,扛着一袋子石头的张逸人满脸喜悦地冲进家门。此后的三个多月里,张逸人废寢忘食,把自己关在闷热的屋里“烧石头”。2010年11月的一个下午,张逸人的第一把紫砂壶终于出炉。那天晚上,张家四口一夜无眠。烧制出紫砂壶的第二年,张逸人就拿出全部积蓄,成立了洛阳紫砂艺术研究所,注册成立了“洛阳逸人紫砂有限公司”。2015 年春,张逸人筹备多日的“洛阳紫砂”历史与发展研讨会在新安县县城成功举行,国内及省市文史专家围绕“洛阳紫砂”展开热烈讨论并对“洛阳紫砂”的市场前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张逸人说,洛阳制作紫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而他的紫砂壶原料全部取自本地,是对新安传统制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是地地道道的“洛阳紫砂”。2015年7月8 日,国家专利部门正式批准了“洛阳紫砂”的发明专利。
张逸人称,1吨紫砂矿土可制作4000余把容积为200毫升的紫砂壶,一把紫砂壶市场售价在千元以上,这样算来,1吨矿土可创造出价值400万元左右的产品,市场前景非常诱人。
2015年11月18日,张逸人筹划的“洛阳紫砂与书法创作主题研讨会”在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举行,众多书法家、紫砂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洛阳如何依托深厚书法底蕴来发展紫砂艺术。
面对广阔的市场,张逸人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作为文化产品,“洛阳紫砂”要走高端路线,深入挖掘历史,将洛阳紫砂与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与洛阳牡丹文化节相结合,与市场对接,在提升产品知名度的同时,创出自己的市场和品牌。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