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合照留念
光阴如流,岁月如梭。人生是那么短暂,记忆却永恒长久。
2015年11月2日,漯河师范政文一班部分同学在漯河聚会,我们1975年相识,整整40年后相聚,互相握手拥抱,感慨喜极而涕。
一位同学特意带来了我们毕业时的合影,这张黑白老照片,使在场的同学惊叹不已,潸然泪下。大家争相传阅,看着照片上风华正茂的张张笑脸,甚至很难找出其中的自己。这张毕业合影照片,已经成为漯河师范1977级政文一班全体同学永远的青春记忆。
看着这一个个青春的面容,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朝夕相处的大学生时代。1975年,照片上的这群时代骄子,经过层层推荐,光荣的成为漯河师范1975年入学的工农兵学员。我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农民、工人、复原军人、赤脚医生、民办教师、下乡知青和基层干部等。尽管各人经历不同,但都是层层推荐筛选出来的佼佼者。我们怀着求知的热望,从四面八方相聚在美丽的沙澧河畔,开始了2年的同窗生涯,凝结了我们最纯真的青春友谊。
1975年8月,漯河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漯河市区不少房屋倒塌,漯河师范校区安置了因房屋倒塌的灾民。校舍被占,导致1975级新生无法按时入学,直至1976年春节后才开学。因为灾民没有全部搬出,入学的新生没有住处,报道后的350名新生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由,到临颍县大郭乡边学习边劳动。当地老乡为我们腾出房舍,让我们安身,在生活不太宽裕的情况下,大郭乡孙庄村各生产队为我们捐出粮食和蔬菜,想方设法为我们改善伙食。同学们大多来自农村,劳动都很卖力,往返在田间的路上,飘荡着我们幸福的欢声笑语。几个月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使我们和当地老乡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友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无论贡献大小、是悲是喜、是对是错,不必评判,现在看来,一切都是那么纯真,那么有趣,那般欢乐。1976年5月,我们从临颍回到漯河师范。
刻在我们共同记忆的还有到漯河化工厂的学工活动。当时物资匮缺,买什么肥皂洗衣粉之类等产品都是计划供应,要有票证。漯河化工厂生产的红日肥皂是全国优质产品,凭票也很难买到,我们班刚好分配在肥皂车间实习,大家对肥皂生产流程很感兴趣,劳动极为卖力,职工不愿意加夜班,我们却十分乐意,因为夜班不急免费加餐,而且还可以带回一块残次品肥皂洗衣,每逢加夜班,我们几乎一个不少,十分卖力,车间生产量大幅攀升,工厂领导十分满意,我们的实习鉴定个个优秀。
我们那届不仅是工农兵学员,前面还要加上社来社去,准确的说叫社来社去工农兵学员。当时乡级政府叫人民公社,也就是从哪里来毕业后还回那里去。毕业后仍是农民身份。直至1978年,通过河南省招教考试才成为国家教师。我们是师范生,差不多都曾为人师,只有个别转行。几十年来,我们在慢慢人生路上,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互相牵挂,甚至时常呼唤着一个个同学的名字,企盼着他们在各行各业取得优异成绩并有所建树。有时,偶尔得到张三在岗位上取得了成绩,李四在职务上有所晋升的消息,我们都会为之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共同分享。
40年后再相聚,我们已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今天的满头银丝,已经期待了很久很久。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心情难以言表,同学们看着照片上这一张张青春的面容,回忆着在校时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仿佛耳边又响起了我们朗朗的读书声,辩论着文革期间的是是非非......
2年的在校时间过得太快,思想上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就要毕业各回各家,同学们在一起的美妙时光就要结束。毕业前,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又相聚在一起,留下了这张终身倍加珍惜的黑白照片。
时间犹如白马过隙,回忆昔日的朝朝暮暮,历历在目,犹在昨天。那段纯真的友谊,犹如一坛珍藏了40年的陈年老酒,时间越长,越加醇香。每当回忆起来,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舒展了脸上的皱纹。那段经历已经成为我们全班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足足能让我们珍惜回味终生。
40年太久,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为生活操劳,为事业打拼,不管多忙,请一定记住,我们是同学,我们是同窗;不论你是为官一地,还是富甲一方;请大家经常联系,多多交往;有喜大家同享,有难我们同挡。
尽管魂牵梦萦,毕业后仍有不少同学终身没有相见,大家互相拜托,向没有见面的同学带去亲切的问候,转达我们遥远的思念。
岁月的沧桑,我们失去了青春的年华,却得到了永恒的友谊。同学们:我们的兄弟姐妹情永远像在学校一个样! (作者孙耀富,系1975年漯河师范工农兵学员)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