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开封讯(记者崔学庆 李永乐)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全国实施“文化+”战略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与共鸣。近日,开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左起超在吉炳伟提出的“文化+”战略思想下,发表了个人看法,以下为左起超“文化+”观点原文:
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对开封率先发展“文化+”战略的高度评价,应该说是实至名归。2015年5月,就在国家刚刚发布“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之后,开封市委市政府洞察“文化+”的潮流初现,捷足先登,出台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并同步推进“双+”从设计层面向实践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为下一步全国兴起“文化+”战略的潮流初步趟出了一条路子。
近年来,随着我国推进文化产业与市场、科技、资本的融合发展,“文化+”所迸发出的综合效益已初步显现。同时,在当前推进供给结构性改革的新常态下,也迫切需要“文化+”这种融合高效、可持续性的新动能来引领发展。虽然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在“文化+”的创意创客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如何把“文化+”形成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而促成“文化+”与各相关产业的广泛融合,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唯有开封对此做了成功的尝试和探索。这既赢回了古都开封应有的文化骄傲,也为我们继续领好“文化+”的风气之先赋予了更多时代课题和责任。
领好理论创新之先。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开展课题调研、举办理论研讨和高端对话等活动,从概念内涵到发展路径,已经初步创建起“文化+”的理论体系。但是“文化+”作为新生事物,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难点和疑点问题亟待破解,比如:如何在经济下行环境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如何推动文化产业从单一创新模式向综合创新体系延展,如何建立综合保障机制推进“文化+”深度融合、加速转型,等等。这些理论“拦路石”,不但在开封的“文化+”实践中时隐时现,在全国各地的发展中也具有普遍性。因而,要充分发挥我市宋文化和经济发展研究机构的作用,邀请各地文化精英定期举办高端论坛,指导各部门及相关企业分类破解实践中遇到的新课题,用创新的理念在全国率先形成一套先进完善的理论体系,引领“文化+”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领好城市文化之先。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品位,是每个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也是发展“文化+”战略的重要基础性环节。它包含城市风貌和群众文化两个方面,做得好就能让城市更有内涵和魅力,让群众更有文化获得感和旅游成就感。近年来,我市大抓新宋风城市建设和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宋韵彰显的城市文化在全国旅游型城市中脱颖而出,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攀升。要为发展“文化+”提供强大的源动力,就应紧密结合我市“文化+城建”、“文化+旅游”行动计划,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尽快把老城区建成形神兼备、全城一景的观光之都,把新城区建成清新大气、俊雅厚重的现代新城,形成新老城区交相辉映的宋韵名城。同时,要结合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新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步伐,在市区各重点区域修建一批宽敞的特色文化广场,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创建一些更高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营造浓厚的文化修养氛围,努力用城市文化打造一个新兴的古都名城样板。
领好跨界融合之先。“文化+”的关键就在于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融合得“广”、“准”、“深”,就能更有效的激发创新创意活力,有力促进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全国范围来讲,虽然许多城市已经有发展“文化+”的冲动和行动,但普遍存在着融合意识不强、融合范围较窄、融合模式单一、保障措施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和束缚着“文化+”的全面推进。当前,我市“文化+”战略已深入人心,分类展开的10个专项行动正向深层次推进,已经初步摸索出了以项目为抓手促进跨界融合的方法路子。要真正实现“广”、“准”、“深”,就应结合实践不断调整优化顶层设计,由浅入深、由虚到实、由粗到精,逐步使10个专项的内容、目标及项目库更加切合开封的产业特点;要善于汲取各大中城市的经验和教训,加强“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跨界融合提供更好的信息、技术、贸易和对外推介服务,用市场杠杆牵引历史文化资源与不同行业资源的精准融合、合理配置;要加大技术研发、营销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力度,使我市的文化旅游强项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亮点,工业、农业、工艺设计业等其他相关产业加速提升产品的品质档次和文化附加值;要着力创新和完善保障机制,综合运用好土地、税收、财政、金融和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保证“文化+”重点项目优先审批规划,优先融资落地,优先建成运营。这样,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成功打造,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让开封文化爆发出空前的融合力、渗透力和新动力,从而走出一条具有开封特色的“文化+”融合发展之路,真正为全国各地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经济发展“新引擎”。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