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娴娉近照
编者按:秋天是一幅大写意画,也是人的一种心境。在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秋光里,我们为读者编发了作协会员杨娴娉关于秋天的几篇文字,在这些澄澈博深的美文中,读者可以随着她的脚步在范仲淹知邓诗词的秋光里徜徉,再次了解一代文豪的忧乐精神和家国情愁。同时在女作家另几篇旧文中,读者可在她凄美撩人的秋思里,伴着那轻轻的风、薄薄的云、淡淡的愁绪,感受她行文的自然成趣,感知她对亲朋好友、缘聚缘散的欢喜和忧伤,以及向往隐逸生活的郁结心境。
范仲淹知邓诗词中的秋思
文/杨娴娉
一、范仲淹与邓州的关系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知邓三年零三个月。范公自幼孤贫,勤学苦读,几起几落,百折不挠,军中称范,西贼破胆。庆历五年(1045)11月,以疾求解边任,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范知邓州,政简刑清,一年余而化行俗美,吏畏其威,民怀其德。于次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这天,他端坐于春风堂前,凭着手上仅有的《洞庭秋晚图》,挥笔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和豁达气度,光照千古。范仲淹知邓期间兴盛学风,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重修览秀亭,百花洲,构筑春风阁,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内讲学堂也因百花洲而得名“花洲书院”,位居清?易良俶《诗述八景》之首,明时称“花洲相迹”,清时谓“花洲霖雨”。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任叶县尉,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山谷诗注?百花洲杂题》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赞誉并希望范公开创的良好学风在邓州这片沃土代代传承。
范仲淹自庆历五年(1045)11月至皇佑元年(1049)年正月在知邓的三年多时间里,利用公务之余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有案可查的43首,这些诗词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诗风或纤秾、或洗练、或豪放,皆根植于忧民报国的宏愿和对邓州的热爱之情。其中《九日》《苏幕遮.怀旧》等描写秋思的诗词,更是抒发了其处江湖之远的乡思羁愁和偶发闲适恬淡的心神,本文试图擷取范仲淹知邓诗词中关于秋思的章节,在创作和思想上作一粗浅的分析。
二、秋思在郁结的命运中萌动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心爱的东西被毁坏,心里就会倍感惋惜。而报国之志即是范仲淹认为可以长期拥有的宝贵东西,也可以说自己的宏大理想吧。然而,现实是多不如意的,理想更加难以实现,这种郁积心头的不愉,使范仲淹的精神形成极度的“郁结”状态。这种状态有些类似被闸门阻挡的流水,会在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难以遏制的冲动,直接影响他的艺术构思,从而形成一个咏叹“郁结”命运的构思中心。
急人之忧,焦虑如焚。当范仲淹激昂慷慨论天下改革的豪言壮志屡次为自己引来灾害形成严重郁结时,怎能不充满对同样命运的前辈进行追念,他沉郁的诗思怎能不围绕这样一个中心去回想、去构思?世道日益沦丧,谁是今日雄才?而现实却只能是“壮士拔剑自叹,抒发满腔悲哀”了。他的内涵丰富而深微的《九日》诗,正是集中倾吐这些心曲的绝唱: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这首诗里,诗人借重阳登高这件事,触景生情,禁不住联想到前人在此时的所思所念,所虑所忧。在这里,范仲淹重点列举了屈原弟子宋玉和东晋隐士陶潜。宋玉曾为楚顷襄王大夫,曾有多首作品传世,其中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色。”发出“贫士失职而志不贫”的咏叹,抒发自己在这个秋天里的无限惆怅。陶潜为东晋诗人、辞赋家,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其实,这何尝不是自己的命运?从“风波屡涉”的宦海“避居”到静寂的“襄邓”之地,虽然感觉上如释重放,身无重任一身轻,但忧天下之情仍让范仲淹郁郁不欢,哀情似海。
由“郁结”形成的构思中心还暴露了诗人感情的复杂性,范仲淹是个胸怀大志,善于和命运顽强斗争的人,始终没有因为不得志的“郁结”而停止对理想的追求。因此。当这种“郁结”逼迫他反思的时候,同样也推动他向前展望,去进行新的努力: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这两句是范仲淹安慰并勉励自己:青年人喜欢趋时,赶时髦;而阅历深又有坚定生活信念者,就如同傲霜竟开的菊花一样,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坎坷曲折,依然朝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奋进。?
范仲淹在逆境中的主体心声,表现出希望和失望交织,亦如他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纠结心理,这在他的《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中也有体现。此时,范仲淹已知邓,苦闷时给好友们写写信也是一种派遣,但虽然此时已“居庙堂之远”,但也不忘谈谈当前的形势:
太原兵重压强胡,茣对秋风忆鲙鲈。
以此警示资政官员,要认清形势,大兵压境,箭在弦上,尤其在这“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的时候,不要被思乡的愁绪纠缠,应胸怀君主的重托,担当起一个官员应有的责任,随时做好痛击入侵之敌的战斗准备。
对边疆安危的担忧和郁结情绪,让范仲淹随着秋风飘起而更加凝重。
三、秋思在对亲友的思念中盛发
当一个文学家对周围的世界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就会把这些当做原料在心里储存起来,但这只是原料而已,并不能立即激起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获得一种足以推动他进入创作过程的驱动力。然而这些原料却会在毫无准备的时间和空间里,被一种事物,或自然环境中的某种气氛点击,进而发酵并由此触动他的心弦,迅速进入一种释放的快感。比如安史之乱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惨痛经历使得爱国诗人杜甫因感伤时局,见花朵而洒泪,抱恨别离,闻鸟鸣而惊心,从而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也是一样,当义无反顾的性格与步步坎坷的命运发生剧烈冲突的时候,怎能不搅动其心灵呢,怎能不在其思想深处留下惊心动魄之时的带有条件反射特点的记忆呢?如果说人人都有一根心弦的话,那么充满这类记忆的心灵就会在无形中把这根弦崩的很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稍一触动,它就能悄然动容,演奏起心灵的旋律。范仲淹知邓时期的词作《御街行.秋日怀古》的构思特点就是由这类带有条件反射特点的记忆引起,并由暮秋明月夜之景唤醒从而触发诗思: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卷帘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倒,先成泪。惨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蕴含无限秋思。空碧无云,深秋月夜,本是很平常的自然景象,但却不寻常地唤醒了范仲淹心灵深处潜存着的、虽然遭受压抑却始终不能灭绝的对亡妻的刻骨怀念和真挚美好的感情。于是,即便是美好的月明之夜,周围的气氛却是“碎”和“空”的,夜的寂静生出的悲凉之意无限弥漫,以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倒,先成泪。”阴阳两地相思的情绪如挣不脱的羁马此刻紧紧地缠绕着他无法排遣,无法回避,因此,诗人对着夜空含泪发出无可奈何的喟叹。
纷纷堕叶的萧杀秋月夜触发了范仲淹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同样,本来明净的秋天也引动了他恋乡怀人之情。他在另一首诗词《苏幕遮.怀旧》中这样写道: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范仲淹知邓的第一个秋天所作。自从《楚辞.招隐士》中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诗词中,芳草就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范仲淹的这个“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他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触目望乡的游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愫。
秋天嫣然成了范仲淹触景伤情的催化剂,它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诗人寂寞失落的心境;像一枚石子,激起了诗人恋乡念友的心底涟漪。因此,他这被无数激发的感情终于在秋的天地里寻求肆意发泄。
遍地风卷黄叶,浓浓的秋意扑来,百花洲上的烟水,波光粼粼,笼罩在透着寒意的翠烟之中,夕阳慢慢地依山而落,天地之间万物渐渐融为一体。但此时,范仲淹却无故想起了目所不能期及的故乡苏州。“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秋虽然是阔远秾丽,但悠悠乡思离情,却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好无着迹。这些真切的内容异常充实,有包罗万象的气势,像高高横贯浩淼的太空,让读者意味无穷。而“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抒情,却又把郁积的乡思旅愁发展到最高潮,那种感觉像大风卷起狂澜,把美好的一切摧毁。召唤好友难以到来,思想痛苦实在难忍,大有“无奈落叶萧萧下”的悲情。
现实“郁结”的悲剧,在诗人心中留下一触即发的带有条件反射特点的记忆,天性的诗思又使诗人随时把握住这类记忆所引起的创作冲动,瑟瑟的秋声,触动诗人写出哀婉的诗篇,因而使得这类记忆往往成为范仲淹秋思诗词构思的出发点。
四、秋思在闲适的心境中返璞
诗人创作任何作品,同时都有一个足以激起他创作欲望的直接动机。人的心理情绪和主观感受是很微妙的,快乐时会感到时光像鸟儿一样飞过,客观外界虽不同,但由于主观心境的变化,便认为外物也在变化。秋天给人的感觉是落叶遍地、草木枯燥,一片萧瑟,但如果心情愉悦,就会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明丽画面,这也能引起诗人的艺术触发和创作动机。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青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
这首《中元夜百花洲作》是范仲淹知邓第二年的庆历六年中元夜所作,彼时,范仲淹刚刚重修了邓州百花洲,便有友人相约一起来赏月,本来中秋夜赏月才是约定成俗的时间,但看到好友乘兴来访,再加上百花洲崭新的书香气氛袭来,诗人立即兴致大发,就把中元当中秋也无妨。
这是范仲淹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风波后难得的兴致,大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愉悦心情。因为心情舒畅,百花洲的月夜更加幽深迷妙:那浓绿茂密的梧桐树林,在明净的月色笼罩下,神秘异常。人在其中漫步,银色的月光从树荫的缝隙中泄露下来,呈现出各种形状的图案;仔细倾听,还有露珠打在树叶上的滴答声。这大自然的美妙这么让人陶醉,以致夜深都忘记回室休息,可见,范仲淹即便常有抑郁不得志的不快纠缠,但在这初秋的月色美景里,他也可以暂时抛却心底的郁结,融于自然,与前来走访的朋友一起敞开胸怀,一起品酒赏月,吟诗唱歌,竟然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贪玩。
这种因秋景而引发诗人返璞归真的意境,在其知邓诗词《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二?昼》中也有更为明显的体现:
日色清如照,前林叶未零。海东新隼至,一点在青冥。
邓州的秋天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晴空万里,太阳澄净,映着稀疏的枝叶;远处望去,从北面的湍河上空飞来一只鹰隼,时而平翅底旋,时而翻翅高飞,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就像一个动态的点点。这种自由自在的飞翔,太感染人了。因此在诗人的眼里,秋光万里的日色就像镜子一样清净,所以用一个“照”字,像在镜子里看到的一样真切、生动。
从这首诗中,读者看到范仲淹俊逸如白玉般的高洁,他正在一片清空鲜明的秋光之中,迈开脚步寻访幽静的美景,他又行又止,仰望蓝天悠悠,神采显得多么高雅奇特,风度恬淡使人难以描绘。
对范仲淹来说,这真是难得的闲适,他通过描写秋天客观的具体感人的景物,借秋天的这种清明虚净和自己澄澈的心境,反拨着当时无常多劫的人生境遇,让读者从诗中获取一种归真的干净情愫,不能不说这也是诗人忧乐天下的另一种一种良苦苦用心。
秋思落谁家
文/杨娴娉
一
一丝秋声,几多忧郁。
当夏的热情还在那片依然郁青的竹林旋舞,当粉色的睡莲还在一池梦境中不肯醒来,我风姿绰约的记忆,却早已萧条成落寞的秋色。
思恋放牧四野,芳草因等待而未凄。
我收起那袭曾把自己美丽成夏日里一片自在流云的白色长裙,着一身与这个
季节不相和谐的绿,与秋色对峙。
独坐百叶窗前,看晴空怎样升起第一缕浮云,看第一场秋雨怎样阻断阳光。遥望远去的那份执着和真纯,一任长风祖母般冷柔的手掌遍遍抚慰给我残忍的心酸,不知何时已泪水潸潸。
二
若比沧山石,秋风色更白。不知谁的诗句这样撩人生愁。
金光灿烂的季节,我却抵挡不了淡淡的伤怀。
常有熟悉的和陌生的年轻亲朋遭遇意外丧生的消息传来,常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叹息包围。因此,常常忧心重重地忧虑,生命这条路于我还有多远;常常莫名其妙地想,那些曾经精彩的生命能不能重新来一次。
抬眼窗外,是伫立于千余年的宋福胜寺塔,忠实地守卫着一块释迦牟尼的自留地,多少个春秋?
能与这样一塔朝夕相望,自感也是人生的一种际遇。只是,今日看塔的人是我,而明日看塔的人又会是谁呢?
我与塔,只是一个小小的过客而已,而塔却是这个世界其中一幅长久的版图。人生不过如此,一千年前,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一千年后,你不是你,我
不是我。没有谁能留得住时间。
的确如此吧。人生的不可复逆,正如大自然从春到秋由胜转衰眨眼须臾。过去的就过去了,难道还要指望它再来一次?
繁花落尽,衰草枯颜。我想念每一个我爱的和爱我的人。那些曾经款款深情的邂逅,情绪高亢的拥吻,万般伤感无奈的挥手告别,此刻多象丝丝烟雨飘落我的眼中。
忧伤,是满盈的泪,在睫毛与睫毛之间留连不去。
三
在这消红瘦绿的季节,我把自己站成一棵清冷的泡桐。黄叶如雨,秋声无色,寂寞和孤独是这个季节唯一的选择。
是你阳光般的声音,泄进我空旷如荒漠的心田。我于是举起翻飞的手掌,在你虚掩的门上叩出只有我们才可破译的暗语。
世界以温情的方式扑我而来,迷乱一片淡淡的秋意。可是你雾蔼装饰的笑容,让我怎么也看不到你的内心。时光不停地破碎,在流转中退掉了颜色。你的健郎洒脱,终于在这桂花飘香的八月沉淀为一条冷冷的心河。
别离,象炊烟缭绕,没有分量,但有无尽的依恋。聚散变得简单,相去更是无言。灵魂好象注射了麻醉,伤感不再疼痛。桂花淡蓝的幽香遥遥袭来,告知,爱是世上最苦最痛的事。
请把我当成一片飘去的秋云吧,我疲惫的心,再不能承载昨日的故事,只有绵长的思愁永远痛苦着你的等待,瘦你西风黄花秋水弦月。
(创作于2007年9月)
清秋明月夜静思
文/杨娴娉
秋韵清辉,轻轻的托起如银的相思;婵娟不语,皎月幽淡,想起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一丝清风伴着淡淡的清香从阳台虚掩的门扉袭来,再次提醒这时节正迫近风清月明的中秋了。
然而,在铺天盖地的祝福从四面八方穿越钢筋水泥电脑手机等冷冰冰的传播工具飞来案头的时候,还有几人能记得去享受那柔情缠绵的明月带给我们曼妙无比的遐思呢?
也许在我们心里残存的记忆,就是怎样借这个佳节良日为某个执掌实权的“上边人”送上一份改变命运的蟠桃,或是借机为某个单位联系一批过节的礼品从中赚取几块可观的大洋。许久以来我们本来象月亮一样洁净的心灵就是被这些物欲的尘埃充斥着,对一切都没了责任感,似乎认真做事首先对自己都是吃亏的事,有一份付出,就等待十分的回报;本来付出一份的爱,就要索回十份的情!
而天上的秋月,却是年复一年,清质之悠悠,澄辉之霭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水调
歌头》把我的思绪连绵不断地蔓延,直至长天苍穹寒光清泠的月宫。是那位吃了长生不老药的大美人嫦娥的深深离恨成就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亘古不朽的诗章吗?我分明从那盈盈的月华里,读到了冷艳,读到了孤傲,读到了矜持,读到了凄婉。得月者为情伤!遥望长空的那轮明月,我多想,你此刻也在凭栏望月啊!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想起了南唐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那种欢乐竟是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想起了唐朝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中,一对情人虽远隔天涯,但在同一个月下可以时时相互祝福的幸福;想起了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多情谁似南山月”中那多情的明月特为他破云而出的惬意。而宴殊的“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却因为不堪忍受太苦的相思,干脆把明月狠狠埋怨了一顿:明月是这样不理解离人的愁苦,竟是整整地照了一夜,使人无法入梦。
有文学大师把明月比做艺术家。既然是艺术家,就要创造艺术品来愉悦人的灵魂,从而使月下的心灵更虚静、更清逸、更飘然、更透脱。且看风流才子徐志摩的秋月之思是怎样的:我并不是为寻秋意而看月,更不是为觅新愁而访秋月;蓄意沉浸与悲哀的生活。我盖见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或与同时,感动躯体的组织,使感觉血液中突起冰流之冰流,内藏汹涌之跳动,泪腺之骤热与湿润,那就是秋月兴起的秋思—愁。而当代诗人何其芳好像也是一个感伤月亮的大师,他收在《预言》中几首描写月下情思的诗就是站在现代派的基地发出的一种触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如《月下》“你那里也有这银色的月波吗/即有,怕也冻成玲珑的冰了”;如《圆月夜》“你的声音优美如天使雪白之手臂/触着每寸光阴都成了黄金”等等。可见在银色的月波下该有的或凄清或甜美的梦,在两位大师的笔下都被演绎得饱满动人。统归一题,都是月亮的功劳。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种迷丽的意趣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每天从家到单位再从单位到家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演绎着效率挂帅时代的奔波竞逐。低首疾行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一天之后,是霓虹灯、日光灯在等候刷新你的双目,能看到月亮则是最新鲜的事物了。想我现在,如果不是刻意为赏秋月而醒在深夜,怎能沐浴到这素月流天的皎洁呢!
抽几缕纯洁的月光,抚心灵积淀的尘埃,明月相伴,我心晶莹。
(创作于2006年9月)
秋色怡人
文/杨娴娉
一
我常常陶醉在这样的秋色里。
黄昏的山坡,稀疏的林子,红叶灼灼。
湛蓝的天空,一轮圆月明净如银。
我陶醉这样的秋色。
无论是孩提时嬉戏于乡野,少年时采薇于校园,成人时嫁人于异乡。一切因了这样的秋色,我的生活充满了美丽的畅想。
我陶醉这样的秋色。
它使我纯净、明丽,成熟、丰富。
二
我徜徉在深秋的林子,一轮明月的下面。遥望太阳故园,你已在独饮初冬的清寒。
季节把我们分开了,山河把我们隔离了,分离得又长又远。
月上红枫,人约电脑。
让我们在网络里相逢吧,十指浅浅,飞舞键盘。
让我们在思念里相逢吧,涤荡的心之波充盈着幸福的涟漪。
不要说这种相思非常凄苦,有时也很醇香。
是不是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如果你也有朋友,也有自己所爱慕的秋色一样的伊人。(创作于2006年9月)
秋语偶得
文/杨娴娉
葡萄藤
凭雨临风,你把岁月拧成一条坚实的藤。
你褐色躯体内盘桓的年轮,是一堵无法被风雨剥蚀的门。
你历经冬雪清寒的孕育,充满生命之绿,色彩幽幽。
你把希望托付给夏日的骄阳,那一串串晶莹是你迷醉的月亮。
年年岁岁老枝新藤交叠,缠绕如华光阴。
不知为什么,看到你,我总想起我的老父亲。
你站在秋阳里无声的沉默,是我永不想收回被你牵痛的如丝如缕的念挂。
无花果
于无声息中,你以休止号的姿势,步入秧秧的绿色门槛。
名字傲然如晨星。可你依然是无花果,模样畏缩而寒酸。
生命之旅,你踏过春的圆舞曲,渡过热烈的夏。
秋来时,那些曾与你相依的叶子也不辞而别了。
冬日里,你的影子更孤单,于是,你就深沉,你就思考。
想那一扎一扎辉煌清丽的梦,学会了不在乎。
不在乎鲜花与你有缘无缘,不在乎绿叶与你情薄意短。
你只自豪阳光不曾抛弃你,雨露不曾遗忘你。
回报大地母亲一份成熟,便是你在飒飒冬日里的宣言。
(创作于2006年9月)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