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买电脑,当场领补贴。
现代化小区,环境优美。
郑州车展,新车荟萃。
核心提示
从来没有像这一次,扩大内需的地位这么重;
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富民强省的呼声如此高;
扩大内需给河南带来的,既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
经济内转引发的产业转移浪潮,1亿人口潜藏的巨大市场,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种种因素,再次把河南推到经济转型的“舞台”中间。
民富,省才能强,国才能强。
人均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河南,富民任务伟大而艰巨。1亿人的富足对中国的强大显得异常重要。河南不富,中国难富!
保持投资适当强度,提高居民收入,让消费真正成为中原崛起的内生动力,是我省“十二五”期间的紧要任务。
富民强省,我们别无选择!
出口受阻,内需担纲。
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给河南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外需承担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长期的高增长叫响了中国制造的牌子,也引发了某些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反弹。烧中国的鞋子、反倾销、贸易战,不一而足。低成本、高外向度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挑战,而金融危机加剧了这一挑战。
从国际经验看,依靠内需实现崛起,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西班牙、英国等昔日世界强国,因为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被后进国家赶超。反观美国,通过内需型经济的培育,不仅创造了百年经济奇迹,还成为世界市场,更是美国重要的经济武器之一。
因此这次危机,为我们提供了调整结构的契机。是危机,同样也是转机!
扩大内需给河南带来的,同样有难得的机遇。遇到了经济结构“脱胎换骨”的机会,借重中原经济区这个载体,我们有条件创造一个“黄金时代”。
中原经济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投资需求规模空前,仅就城镇化来进行推算,未来10年,中原地区大概有3000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仅此一项就可新增投资需求3万亿元,拉动消费需求3.6万亿元!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随着消费的升级和居民消费预期的增加,河南海量的内需能量将逐步得到释放。
事实上,经济内转带来的产业转移,已经在省内开花结果:富士康落户郑州,浙商、闽商、粤商的大规模投资,已经汇成一波波投资中原的浪潮。
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果,也已经开始显现,一个个奢侈品大牌开始入驻郑州,在全国汽车相对萎缩的一段时间,郑州车市竟然成了全国车市的一个亮点。
扩大内需同样给我们带来挑战。尽管我省经济外向度很低,但出口的萎缩、产业的转移,势必加剧企业的竞争。河南的企业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省将“扩大内需”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利用扩大内需的机会,不断改善投资结构,切实提高劳动者收入,让全体人民共同走向富裕,迎接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迎接富民强省的“黄金时代”。
亮点解读
1
这里有最热的投资渴盼
解读:扩内需为河南投资带来空前机遇,未来10年,河南投资需求规模空前,仅城镇化一项就可新增投资3万亿元。从投资结构和效率看,投资“主角”应由政府转为市场。
市场成为投资决策的主导者,并不等于政府退出投资决策领域。某些关系到国防、国家安全和重大国计民生的投资决策可以继续由政府决定。凡是竞争性的产业投资,政府就不再成为投资决策的主导者,而由市场决定。
民间投资“引”出来
漯河市亿博工贸公司董事长李彦红,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参与漯河市召陵区东城产业集聚区开发的经历。不久前,他与召陵区签订了谢庄安置小区的建设协议,首批投资4000万元建设东城亿博社区,总投资2亿元。整个项目就采用了BT模式,双方约定,区政府需在工程竣工后第一年付60%,第二年付40%,如果到期不能付完,就用园区内的土地置换。
召陵区用什么办法,吸引了李彦红等民间投资的参与?漯河市召陵区,是一个成立刚6年的县级行政区。2004年,蒋志安上任召陵区委书记时,县级新区在村里租了几间两层民房办公,那么多村庄,只有两个通上了公路。区里要办个高档次的工业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财政收入只有3000多万元,办工业区,前期的公共工程建设需要7亿多元。钱从哪里来?
回顾破解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的办法,召陵区总结出来4种:借水行船,采用BT(建设—移交)、BOT(建设—管理—移交)模式;巧用财力;设立投融资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动员民间资本参与投资。
正是这些不断摸索出的办法,让东城产业集聚区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力量。截至目前,投融资公司成立和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共投入1.5亿元,撬动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完成投资近8亿元。
2
这里有最大的消费市场
解读:一个由“十二五”规划建议引领的扩大消费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向发展型、享受型快速转变,向汽车、住房、投资等万元级的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型消费转变。居民消费也将从数量型,向更注重高档次的质量和品牌效应转变。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