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柴丽萍,38岁,公务员
虽然只有38岁,可是柴丽萍已经是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的“老人”了。
1991年中专毕业后她就到经八路街道办工作,一干就是近20年,其中有8年都在社区里工作。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社区工作,要承担各种各样的任务,这让柴丽萍变成了一个“多面手”。
“我会划停车线、粉刷墙壁、清理垃圾、铲小广告……”她说,“基层工作非常锻炼人,它不仅能让你跟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还能让你想办法处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现在,柴丽萍主要管理辖区居民的全民医保、养老保险等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我比较热爱我的工作。”柴丽萍说,她觉得现在做的都是替政府“行善”的事。
“社区居民找你办的都是些小事,可都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你帮他们办了,他们就认你。”柴丽萍说,“居民有事能想到我,就算体现我的价值了。”面对中原经济发展的机遇,她总是希望社区能变得更好一点,困难家庭能多拿到些补助,下岗职工能尽快找到好工作……
【专题访谈】
多招商,社区的再就业工作就好做了
记者:现在社区低保户和困难家庭的社会保障怎么样?
柴丽萍:政府一直很关注贫困家庭的生活情况,低保标准连年提高,保障范围也从原来的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老年人也推行了社会化养老,区政府掏钱为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定时雇用钟点工,既照顾了空巢老人,又解决了部分再就业问题。
记者:你听说过“中原经济区”吗?
柴丽萍:知道,这段时间经常在报纸、电视里看到、听到,这是全省的大事,不过社区工作太忙,没有专门学习过。
记者:你眼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什么样的?
柴丽萍:我觉得主要还是发展河南的经济。像前不久举行的投洽会,拉来那么多投资;还有,把富士康也拉来了,解决了不少人就业需求,这都是发展经济的动作。郑州经济发展了,也能带动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最后整个中原地区都会发展起来。
记者:你希望“中原经济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柴丽萍:就拿富士康在郑州招工的事说吧,我们街道办就有80多名失业人员登记报名到深圳参加培训去了,前几天打电话回来说感觉还不错,吃的也好,睡的也好,待遇也不错。如果不把富士康拉来,这些人怎么能有这样的机会。这就是经济发展给我的工作带来的好处。
听说富士康要在河南招10万人,你想想,这能解决多少人的就业问题啊。
所以我希望“中原经济区”让河南经济快点发展起来,多招一些大企业来,我们的再就业工作也就好做了。
工人待遇提高了,居民生活条件都上档次了,城市改造得好一些,多建一些新的商业区,社区环境好了,居民和我们就都满意了。
记者:如果让你就“中原经济区”给省委、省政府提建议,你会提什么?
柴丽萍:我说不出啥高明的理论,我就希望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候,政府别忘了多向社区倾斜,解决居民的困难,比如说就业、养老、医保等生活保障问题,缩小贫富差距。
【权威分析】
社区建设好了,城市才有辐射力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城市建设能不能搞好,关键看社区。”郑州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教授说。
张教授说,2000年前,郑州的居民基层组织还叫居委会,成员都是些热心肠的大妈、大婶,那时候居委会的功能也很少,主要管理卫生、调解纠纷等。现在“居委会”三个字已经被社区取代,功能越来越多,工作人员也年轻化了,社区设施也比较健全。
张教授认为,构建“中原经济区”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的讨论。“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支柱是城市群,而城市辐射带动的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如果城市建设搞不好,辐射力、吸引力、凝聚力也不会强,没有好的投资环境,就吸引不了更多的投资。”他说。“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居民生活幸福。”张教授说,在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同时要注重社区服务向专业化发展,“有了和谐社区,才有和谐社会。”“搞好社区建设才能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他说,“我希望将来能生活在一个设施健全,服务人员水平高,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的现代化社区里。”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