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伟宾
舆论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在承认舆论监督是推动社会进步正能量的同时,不少官员却难免会担忧,甚至恐惧。
对此,多名官员认为,在新形势下,面对问题唯有坦然,“有人造谣,自然也有人给你辟谣”。此外,还要顺应潮流,争抢“麦克风”,从被动到主动,占领舆论制高点。
样本
政府“被谣言”和直面公众质疑
2009年12月23日,一则附带多张视频截图的网帖“河南官员把拆迁户孩子扔下楼”在网上热传。
帖文说,“这些丧心病狂的官员,竟然可以松开手,用放任的手法去伤害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一时间,舆论哗然。
河南商报记者迅速采访了当事双方以及现场见证人,并拿到了现场拍摄视频。
这段23秒的视频显示,“拆迁户”站在房顶手持砖头,与上来的拆迁队员对峙,随后被控制。一名站在房顶边沿的孩子模样的人,被两名拆迁队员提了上来,而非将其扔下楼。
虽然多数网络曝光最终都得到证实,但类似有出入的事件并不鲜见,可以说是舆论新格局下,政府“被谣言”的典型样本。
在官员受到举报后多数保持沉默,由地方政府“背书”或发声的背景下,更典型的样本,是官员受质疑后,通过媒体回应质疑。
今年4月7日,陕县政协主席等5名官员考察途中遇车祸死亡,很多网友评论说“死得好”,还有网友质疑这些官员清明节公费旅游。
面对汹涌的舆论,陕县召开会议,分成若干小组应对。当天上午10点,他们第一时间发布通稿,掌握主动权。
7日下午,他们又接受相关媒体专访。此外,面对媒体疑问,他们不嫌重复,有问必答,使得沟通充分,信息流动活跃。
陕县宣传部副部长蔡啸虎说,对于此事陕县没有刻意隐瞒什么,经受住了媒体的调查。“有些网民的过激反应,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宣泄。在解释后,大部分网民心态转好,理解了。”
释疑,再质疑,再释疑……舆论悄然平息。
分析
担忧和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
“舆论监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在采访中,多名受访官员做出相似表述。
资深记者杨先生说,官员有其特殊属性,必须接受监督,“如果非要界定舆论监督的边界,一定是客观事实。无奈的是,在信息化时代很难界定这个边界。”
杨先生表示,官员“恐惧”舆论的原因,更多是害怕“躺枪”,比如杨达才事件。他因为在事故现象微笑,被网友揪了出来。“民众表达诉求的渠道过于狭窄,通过正常渠道难以解决问题,使得网民只好去盯官员的手表、房产,进行曝光。”
河南某高校处级官员何正说,在舆论新格局下,因为网络匿名和网民情绪化的特点,官员是弱势的,“官员当然会有担忧,甚至恐惧。”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行政学院教授表示,媒体上表达的民意并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媒体上民意的表达和政府的监管之间一定存在着共同利益,也存在着大量可以共建和合作的地方。
这与多名官员的说法不谋而合:在现实中,担忧和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面对新形势,唯有坦然。
面对网络舆论,更需要坦诚沟通
网络好比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监督方式,它揭露了真相、维护了正义、促进了反腐,这是有利的一面。此外,也有人利用网络,打着监督的旗号夸大事实,让网民对官员群体产生偏见。
一些党政官员对网络恐惧不已,究其原因,要么是心中确实有鬼,要么是信息公开意识不强、执政为民意识不强。
河南省某县宣传部长称,这两年在基层工作中,他的感触是:面对网络舆论,我们更需要一颗坦然平静的心与之坦诚沟通。有人给你造谣,肯定也有人给你辟谣。有些党政官员应该“开窍”,主动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此外,官员“恐惧”舆论未必是坏事,反而会更加谦虚谨慎、廉洁自律。
在他看来,作为官员,要审视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新的舆论环境,是对每个人尤其是官员的挑战,也是官员学习新本领、提高综合素质的机遇。
面对网民的误解,要少发牢骚,多干实事,因为逃避和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他说,作为宣传部门,必须重视舆论,遇事要保持冷静克制,主动与网络媒体坦诚沟通、增强互信。通过展现事实、积极引导等方式,有效地化危为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