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始于贸易,拓展于文化。
当张骞在大漠孤烟中趟出陆上丝路,我们的瓷器、铁器、三彩、丝绸一路向西,而胡萝卜、葡萄、菠菜蜿蜒东来;驼铃声中,我们送出了四大发明,也迎来佛教的西来;我们看到西域30多个国家派驻使节常驻洛阳,也欣赏着他们带来的音乐杂耍;而在海上,另一条丝绸之路,郑和们七下西洋,带着中国的特产及文化;利玛窦们则乘船而来,带着近代西方的科学知识。
由贸易而文化,这是两条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丝绸之路已成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空间概念和文化概念,丝绸之路文化也成为沿线各国、各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而这些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正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关键。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黏合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为与各国的经贸深度合作创造“软”支撑,则是更为广阔的命题。
河南搭乘中欧列车,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中,已经跑到前列。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何与“一带一路”上的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进行深度合作,怎样用好这些具有广泛亲和力和历史感召力的丝绸之路文化符号,依然是一道现实的问题。
就我省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而言,颇为丰富。汉唐时期的洛阳,长期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北宋之后的开封,以“世贸中心”的地位成为新起点;它们都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丝绸之路遗产中,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等4处遗址入选世遗名单。新时代下,河南能为一带一路提供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更加独特。这种文化资源是无形的,但也是可视的,郑欧班列来来回回运输的不仅仅是物品,更隐含着文化交流。
若干年后,这条路上所川流不息的一切,都将成为关于丝绸之路新的载体、新的符号。(东方今报首席评论员 李长需)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