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的红色华章 豫鄂边抗日根据地

2015-08-20 11:2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烈士陵园内的竹沟革命纪念碑,由李先念题写碑名。 

烈士陵园内的竹沟革命纪念碑,由李先念题写碑名。

星火燎原的红色华章 豫鄂边抗日根据地述略

  (图片由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提供)

  李先念生前曾多次提出,“编写(新四军)五师战史和豫鄂边区革命史,一定要把竹沟的作用写够。”

  李先念,1938年11月任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1939年初率领160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自竹沟南下,进入豫鄂边区,深入敌后,会合和聚集中共领导的零散武装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起敌后游击战争。

  竹沟,当地群众也称它沟竹,属河南省确山县,抗战时是一个居民不过千人、半山区河边小镇。地处河南省南部,桐柏山脉北麓,平汉铁路以西约30余公里。它西通泌阳、唐河连接豫南重镇南阳、鄂北襄樊、陕南商洛;东出确山县城而去豫东、皖北、苏北,是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之后,由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前线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据点”。

  青山依旧

  抗战期间,竹沟被誉为“小延安”、“小陕北”。自1938年李先念率军在竹沟建立豫鄂边根据地以后,我党在河南的抗日斗争便翻开了新篇章。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确山县城西约30公里,“竹沟革命纪念馆”牌匾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最初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由30间故居组成,为中共中央中原局革命旧址。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纪念馆新增展厅一座,为青砖小瓦仿古代建筑。

  中共中央中原局革命旧址群系清代咸丰年间民居式建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

  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内容为“竹沟革命斗争史”,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过程和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领导中原人民抗战时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第三展厅展示的是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生动地再现了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王国华、周骏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再现了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奔赴前线斗争的场面。

  离纪念馆约1.5公里外,还有一处烈士陵园。在革命烈士陵园和纪念馆之间有一处旧址,是豫鄂边军事会议旧址。

  烈士陵园近旁有一个1995年复建而成的中型水库——竹沟湖,碧水青山,如诗如画,泛舟湖中可领略到“山如碧玉簪,水似绮罗带”的境界。山水尽头,有一个叫做凤凰棚的小山村,竹树环合,民风古朴,宛如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竹沟湖边还有驻马店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黄石头庄和颇具神秘色彩的黄狼沟神仙洞。游客们把来竹沟观光旅游概括为“体味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

  “睹物思情,读史思人!”纪念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抗战精神在这里永远不会被磨灭。

  历史·事记

  1939年1月

  中共中央中原局派李先念和周志坚等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出发,向豫鄂边敌后挺进。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用的就是新四军的番号。

  1939年11月

  豫鄂边、鄂豫皖、鄂中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挺进纵队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形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

  1941年2月

  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李先念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全师共1.5万余人。

  历史之光

  豫鄂边区是1938年武汉陷落后逐步开辟的。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占武汉后,中共地方组织即在鄂豫皖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斗争。12月26日,李先念到达竹沟,创建豫鄂边区根据地,李先念任豫鄂边区根据地党委军事部长。

  1939年1月,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出发,挺进鄂中。4月,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与信阳挺进队一部合编为新四军鄂中游击支队。5月,游击支队与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应山县抗敌自卫团一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团。6月上旬,陈少敏率信阳挺进队一部及竹沟来的干部50余人编入挺进团。

  1939年6月中旬,根据中原局的指示,豫南及鄂中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兼政治委员。部队深入鄂中、豫南、汉水和淮河两岸敌后,开展机动灵活的抗日游击战,取得朱堂店、新街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

  1939年11月,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成立,边区各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以白兆山、大悟山为中心的豫鄂(也称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创立。

  1940年2月中旬,李先念率主力一部南渡汉水,先后进击侏儒山伪军汪步青部,歼敌100余名,俘20余名,直叩武汉西大门,使武汉之敌戒严3天。6 月,为配合正面战场,牵制敌人,部队主力向西作战略展开,一举攻占京山坪坝,并三次击退日军反扑,保住了白兆山的南面门户。9月1日,边区党委在京山县八字门召开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鄂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许子威任主任。在办事处的努力下,各地的民选政权相继建立。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2月,豫鄂挺进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整编后的五师指战员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在襄河两岸、大江南北跳跃回旋,大力向敌后发展。

  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里,至今仍保存着《鄂豫边区形势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以那段竹沟为活动中心的抗日战争历史。

  名彪青史

  在1982年至1983年间,李先念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从事编写革命史工作的人员有一些回忆谈话。他提到自己在竹沟领导抗战时说,要写党的路线正确,不要突出个人。

  不过,李先念在领导创建豫鄂根据地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新四军五师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抗战初期,王明到武汉,没有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没有准备开展武汉外围敌后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从政治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的错误,这次全会后,党中央派李先念等人到鄂豫边区,在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原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李先念领导的五师迅速成长和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充分证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李先念等人始终贯彻执行这一政策,坚持依靠群众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注意团结各方面的抗日力量。

  李先念和以李范一、李相符、李德纯、孙耀华、蔡韬庵等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开展真诚合作。在李先念到达鄂豫边区之前,信阳地区的党组织和信阳县县长李德纯合作,共同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蔡韬庵也有一支二百多人的队伍。李范一、李相符等人组织了第五战区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给了五师很多支持和帮助。孙耀华由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委派当了应城县长,在建立应城抗日游击队的过程中,同我党进行了很好的合作。李德纯等人后来还加入了共产党。

  这种争取统一抗日战线的事例不胜枚举,有力地促进了河南抗战。

  另一方面,李先念等人还率领抗日队伍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鄂豫边区是中日两军相持的前线。日军对城市和交通沿线控制很严,对广大农村控制就差一点。新四军五师到敌后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不仅能有力地打击日伪军,而且阻止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活动。因此,要不要深入到敌后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这是我们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从战略上配合了华北、华东解放区战场,同时也支持了国民党抗日部队在中原的正面战场,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永葆红色

  7月6日下午,竹沟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细雨难挡游人的脚步,三五成群的人们陆续进入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参观。记者看到,当天上午进入纪念馆的大多是家庭组团,也有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团队。

  来自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税务系的十几名学生由老师带队,专程到这里来参观抗日战争遗迹,了解抗战历史。在纪念馆大门前,他们还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带他们到这里来,想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他们了解历史,二是让他们体验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三是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忘过去、积极面对未来。”带队老师韩宗宝告诉记者说,学校很重视抗战精神的宣传,竹沟曾一度是中原抗战的领导中心和指挥部,为迅速打开中原抗日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竹沟的抗战史尤为珍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系的11名大学生,也在当天上午,先乘火车,然后换乘大巴,来到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了解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历史。“竹沟的这段光荣革命史我们有必要知道。”学生领队王俊说,他和同学们试图通过了解历史认知当代的社会价值观。

  一座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老房子,透露着当年的厚重与沧桑。老房子前是青翠欲滴的竹林,茂密的竹林象征着抗日官兵的高风亮节。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先烈们的抗日精神给了我们很大鼓励。我们不会忘记历史,更要以史为鉴,为国家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略尽绵薄之力!”大学生王俊说。(记者 杨万东通讯员 王英翠)

责编:张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