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

2015-08-18 10:24 来源:《求是》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是铲除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的殊死较量。在这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对手最凶残、牺牲最惨重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实现了伟大的民族觉醒,迸发出空前的团结抗敌巨大能量,展现出气贯长虹的抗战精神,终结了百年来列强侵华的历史。抗日战争不但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而且是中华民族由灾难深重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一、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

  中国抗日战争历时14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局部抗战从1931年9月18日持续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国抗战的开端,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帷幕。全国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开始,到1945年9月3日结束,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开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受降日军128万人。中国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人员伤亡达3500万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价,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超过5000亿美元。

  抗日战争体现出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全民性。抗战期间,中国有4.74亿人口,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曾经内战不休的各派系军队捐弃前嫌、相继出动,投入对日作战;曾经政见对立的各党派,结成抗战同盟。抗日战争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二是艰苦性。日军暴行灭绝人性。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是10年独立苦撑战局,此后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强敌。特别是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孤悬敌后,仅得到下拨军费约3000万法币,靠自力更生顽强坚持。中国抗战成为二战中最艰苦卓绝的战争。三是长期性。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中,中国是战争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这是由战争双方国力、军力对比所决定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本已经高度工业化,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两国、两军对决,日本意在速战速决,中国则体大力虚,必须充分发挥地广人多的优势,通过长期的战争熬垮敌人。四是国际性。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中国的局部抗战是阻击法西斯扩张的前哨战。在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日本法西斯在亚洲大陆较量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苏联、美国等国家先后派出军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来自2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参加了中国抗战。中国的抗战完全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过程最为曲折、胜利最为艰难的战争,是以弱胜强的典范,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唤起民族觉醒,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把中国逼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捍卫国家独立、实现民族解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共赴国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凝聚成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无敌气概和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共产党认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国民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退无可退的时候决定实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国抗战,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但却实行政府操控、军队主体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则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内容,并躬身实践,在敌后战场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力量体制,构建起进行人民战争的组织形式。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中华民族从没有像抗战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民众动员如此广泛。共产党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将人民群众抗战的自觉能动有效转化为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战争伟力,是人民战争真正的领导者。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抗战胜利的政治前提。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11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改变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状况,建立各党派同盟,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有效方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国共合作抗战,但国民党始终摆脱不了反共灭共的阶级局限和独裁专制的思维桎梏,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即使有条件地开放党禁,但排斥异己、限制民主,实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磨擦,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使得实现全民族抗战的过程步履艰难。共产党展现出以民族大义为重、抗战大业为先的胸怀,表现出一个成熟政党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率先提出“抗日救国”的主张,建立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而解开了国共磨擦的死结,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为了民族大义,共产党坚定地承担起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责任,确定“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在发展抗日运动与“抗日高于一切”的旗帜下解决与国民党的矛盾磨擦,使国共关系即便出现皖南事变的重大危机也没有破裂,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各种抗战进步力量团结的轴心。没有共产党的倡导维护,就无法解决全国抗战力量的凝聚组合问题,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就不会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扮演着实际领导者的角色。

  确定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国共双方都提出并实施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但国民党的战略是“持久消耗”,把战争进程划分为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强调“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层层布防,力保要地,把取胜的希望很大程度寄托在美英等大国参战。共产党的战略则是持久制胜,将抗战过程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战略相持阶段“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并提出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等一整套战略战术,为中国抗战勾画出清晰的路线图。共产党把持久制胜的基点坚定地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实行人民战争、形成犬牙交错的长期而广大的战争状态之上。特别是在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强调采取“熬”的战略,以党的一元化领导整合各种力量,在根据地实行“十大政策”,以人民战争的整体战抗衡敌人的“总力战”,不断壮大自身、削弱敌人,“熬”出胜利的条件。持久战是中国抗战的制胜要髓。正因为国共双方都坚持了持久战的指导方略,中国抗战才能够持久取胜。也因为双方在持久战的理解和实施上差异很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才会局面迥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创造两个战场战略格局,能动把握战争主动权。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游击战争与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正规战争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是中国抗战的显著特征,是日军在中国陷入泥沼而无法获胜的根本原因之一。国民党军担负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全国抗战前期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企图贡献很大。但国民党军作战机械呆板,硬拼实力,直到抗战胜利也没有组织起战略反攻,始终无法扭转正面战场的被动态势。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是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麻雀满天飞”,“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迅猛实施战略扩张,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占区开辟出广阔的敌后战场,形成了中国抗战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并存的战略新格局,从而扭转了因国民党军作战失利而造成的战争颓势,盘活了中国抗战的棋局,迫使日军陷入顾此失彼、两面作战的境地。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最多将其在华兵力的75%(不含关东军部队)和几乎全部伪军投入敌后战场,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领导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

  结成反法西斯国际同盟,争取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援。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中国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条件。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准确预测到,新的世界大战将把许多国家卷入进去,抗日战争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积极发表宣言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1941年10月,“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正式成立了“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积极争取外国援助,与同盟国家重新构建起相对平等的关系,为抗战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利益把中国和世界各国联系到了一起。抗战胜利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世界人民相互支持、共同战斗的成果。

责编:李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