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媒体报道,教育部等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推动“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这有望改变考生“须回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随迁子女家长发起《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征集了超过9万个签名。可见因户籍因素而不得不回原籍参加考试的人是相当多的,而这还不包括小升初、初升高。随迁子女在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的时候却不得不离开原本熟悉的环境,为了一次高考回到陌生的原籍。“近乡情怯”不是因为他们感动于回到的家乡,而是陌生的环境让他们不知所措。心理学中有一种居家效应,一个人在家里或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言谈举止表现得最为自信和从容。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能产生一种优势心理效应。而随迁的高考孩子却连仅剩的这一点点与别人一样的优势都因为“须回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被生生葬送!
“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有望改变这种格局。据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具体的方案需考虑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连续就学年限等等,同时还要考虑家长所满足的当地工作条件。“异地高考”是为了教育公平而采取的措施,方案的实施建立在城市功能定位、产业格局等客观因素上无可厚非,但如果孩子父母的工作也应该有所标准,那么这是不是在随迁子女这一类人群中又产生了新的不公平呢?工作无贵贱,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怎样区分满不满足当地工作条件,难道谁贡献的GDP多谁就符合当地工作的条件?!同样都是随迁子女,不能让父母满不满足当地的工作条件成为子女能不能参加“异地高考”的新的标准。
“高考移民”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僧多粥少的局面迫使有能力投机取巧的僧人都改换庙宇到僧少粥多的地方去了。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便利“高考移民”?这其中,首先,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无法有一个全国实用性的统一标准,这就为随意使用政策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其次,“高考移民”会不会利用其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侵吞私占务工子女异地高考名额?很多政策出台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总是会被某些人钻空隙利用,要想确保“异地高考”的公平公正,就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量化标准。“异地高考”能不能给随迁子女带来实惠,让我们拭目以待吧!(闫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