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窑洞、打光棍、喝菜汤,曾是新乡唐庄许多老百姓祖祖辈辈的“命”。如今,这个镇的34个行政村通了柏油路,7000多栋农村别墅拔地而起。新农村建设,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这儿变得全国闻名。3月20日,记者走进卫辉市西部的唐庄镇,解读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本。
【土房变洋房】种植果树,农民住上小别墅
43岁的崔明珍,是唐庄镇石屏村人。这几天,崔明珍在寻思着一件事儿:把自己家3层小洋房的顶楼改建成健身房。
3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崔明珍300多平方米的别墅。提起建健身房,崔明珍腼腆地笑着说道:“如今日子好了,运动得少了,我和爱人都有点发福。虽说已经买了跑步机,但感觉不够用,3楼闲着,不如改成健身房。”
不仅住上了洋房,为接送在市里上学的孩子,崔明珍家还买了小轿车。崔明珍说:“20多年前,我嫁到这里时,家里只有5间土坯房,吃饭都成问题,哪儿敢想盖房子买车子的事?”
石屏村支部书记刘成安说,全村1360人,致富途径都一样,“依托村里处于丘陵地带的‘劣势’,因地制宜种果树”。刘成安说,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4910元。如今,像崔明珍一样,住上统一样式的新楼房的,全村已经有250户,占总户数的84%以上。
据统计,唐庄已建成7000多栋农村别墅,占全镇总户数的70%以上。
“唐庄镇的农民别墅都是‘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面积、统一朝向、统一台阶、统一高度。群众和干部都一样。”唐庄镇常务副书记孔祥海说,新农村建设中,唐庄节约土地的同时使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
【石头变元宝】开发石头,每年能收入3个亿
唐庄西部山区,自古以来十种九不收。1987年,吴金印担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下决心改变西部7个山区村的贫困状况。“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这里的石头利用价值很高,可以烧成石灰,也可以粉碎成石砟。石砟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建筑业用量大,不愁没销路。”吴金印说,镇政府首先投资五十万元建起第一个石砟厂做示范,结果这个厂一年就赢利几十万元。
为了鼓励农民建厂,镇里制定了优惠政策;为了保证用电,镇里投资400万元在山上架起了高压线;为了保证运输,镇里投资300万元筑路架桥,水泥路从107国道一直通到大山深处。
看到随处可见的石头居然也能变成宝贝,村民们争相发展起石头经济。几个村子冒出近百个石砟厂、85个石灰窑、500多个石料厂。“可别小看了这些石头,用对了地方,仅这一项每年就能收入3个亿。”吴金印说,近两年,考虑到小石砟厂污染过重,镇里开始在远离群众居住的山区投资6000万元,关停上百家小石砟厂,整合出8家无污染的大厂。这些措施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难题,还腾出了2200亩土地,经济效益也上来了。
【黄汤变甜水】打井建厂,农民喝上自来水
生活条件好了,如何解决唐庄人吃水难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让百姓能喝上干净放心的水,唐庄镇领导带领群众,先后在各村打机井1320眼。从2005年开始,唐庄镇又千方百计,先后筹资1540万元,在城镇产业聚集区内新建占地8.1亩、日供水能力达1万吨的集中供水厂。厂内建有1500立方米的蓄水池2个,铺设主次管网16万米,不仅保障了工业用水,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南社、姚庄等11个村共2万人的饮水条件。
【荒山变绿山】森林公园,既绿化又搞旅游
唐庄自古有一句俗话,形容山地是“三跑田”,即跑水、跑土、跑肥,产量很低。2000年,镇里投入6000多万元,开始治理荒山。唐庄镇所属的两块山区13000亩“三跑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三保田”。
在一处山坡上,记者看到鱼鳞坑中生长着松树、柏树、山楂等,每一个鱼鳞坑都是用石头砌成的,石头缝里填了水泥,再大的雨也冲不走坑里的土,水也保住了。
身处其中,记者感受到了这项工程的艰巨,一个连一个,开挖的十余个鱼鳞坑硬是把一座千年的荒山秃岭给罩住了,真像给大山穿上了一副巨大无比的盔甲。
经过多年的奋战,唐庄已经成功建设了唐庄西山森林公园,开发土地4500亩,种植各种绿化树木60万棵,使西山得到了全面的绿化,2005年入选了河南红色旅游景点,2007年被列入新乡市省级凤凰山森林公园核心区,成为唐庄镇旅游经济的一个新亮点。
【无名变有名】唐庄新景,离城市越来越近
采访过程中,吴金印骄傲地说,在30多个行政村里,不管是到农田还是到新区,条条都是又宽又平的柏油路,“想走土路都困难”。
唐庄镇富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和在这里默默奋斗21年的吴金印,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全镇34个行政村,70%完成了新村建设工程。吴金印告诉我们,唐庄30年以内建住宅不需占用土地,以后还要逐步发展小高层住宅楼,进一步节省土地。
据介绍,唐庄已被确定为河南省115个重点镇建设之一,同时被确定为国家小城镇建设综合型小城镇。“我42年在农村,就是想让农民富裕,想让农村人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已经66岁的吴金印说,他看到自己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唐庄离城市越来越近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