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蔡君彦通讯员李振波文图
本报讯 春节将至,当很多人归心似箭忙着回家过年时,27岁的焦作市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年轻医生白建卫,为爱“逆行”,1月19日就离开家到郑州,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做准备,昨日,他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成功捐献239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帮助一位在北京治疗的18岁血液病女孩儿重燃生命希望,成为我省第599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宝宝你看,爸爸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昨天上午,当白建卫躺在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床上捐献“生命种子”时,他的爱人王倩倩抱着8个多月大的宝宝陪伴在床边,不时给怀里的宝宝讲爸爸做的善事儿。随后,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王建民、巡视员何传军专程到医院看望慰问,送来鲜花和荣誉证书。
在妻子和周围人眼中,白建卫是一位正能量满满的“热心肠”,非常热心公益,从2006年上大学开始,他多次参加无偿献血,已累计献血达2400ml。2012年3月15日,通过所在单位与当地红十字会组织的“千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白建卫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希望有朝一日能捐献“生命种子”救人。去年12月12日,得知自己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白建卫爽快答应捐献。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和医院申请,按照捐献加急程序,他同时进行高分辨配型和体检,经过一系列检测,结果显示,完全符合捐献条件。
“能挽救一个生命,我觉得很幸运,也很欣慰。”白建卫说,自己是党员也是军医,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义不容辞。昨天傍晚,得知自己捐献的“生命种子”当晚就能输入患者体内后,他祝愿患者早日康复,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传递正能量。
昨天上午,郑州爱心“的哥”陈桂林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如上图),为上海一位年仅2岁的白血病患儿送去生的希望,成为河南省第594例、郑州市第228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1月21日,焦作沁阳的张国强和郑州新郑的范连军两位河南暖男,相继成功捐献“生命种子”,分别为安徽合肥、上海的两位白血病患者传递生命希望。
截至目前,9月我省已安排10位捐献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平了历史纪录。今年6月30日,儿子出生,两天后,正在医院伺候妻儿的徐涛,突然接到驻马店红十字会通知,他和一名患者配型成功。
春节将至,当很多人归心似箭忙着回家过年时,27岁的焦作市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年轻医生白建卫,为爱“逆行”,1月19日就离开家到郑州,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做准备。
当时,詹光志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很可惜,后来由于患者病情原因未能捐献,这让詹光志遗憾至今。”昨天,经过近4个小时的采集,他成功为患者捐献21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饱含大爱的“生命种子”,已于29日晚7时许输入患者体内,帮对方重燃生命希望。
在两个月的瘦身攻坚战中,他每天锻炼两个小时,并配合节食,俩月终于瘦了10斤,体检合格后,如愿捐出“生命种子”救人。
在两个月的瘦身攻坚战中,他每天锻炼两个小时,并配合节食,俩月终于瘦了10斤,体检合格后,如愿捐出“生命种子”救人。
24日上午,来自荥阳的小学教师张可军在省人民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拯救一名小女孩贡献了“生命种子”。张可军是荥阳市第六小学的老师,今年33岁,这次为拯救白血病女孩贡献“生命种子”,成为郑州市第223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24日上午,来自荥阳的小学教师张可军在省人民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拯救一名小女孩贡献了“生命种子”。张可军是荥阳市第六小学的老师,今年33岁,这次为拯救白血病女孩贡献“生命种子”,成为郑州市第223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2008年11月,张可军通过一次公益活动,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也称中华骨髓库),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机会捐献,救人一命。这份饱含河南大爱的“生命种子”,随后被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乘飞机送往重庆,当晚10时许就能输入患者体内。
昨日,37岁的新郑女子鲁慧秀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为一位在北京住院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捐献“生命种子”。
爱心市民罗汉,为挽救广东一位患白血病的21岁女孩儿捐献了“生命种子”。
1月14日下午3点,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范瑞华带着从台湾采集而来的骨髓造血干细胞迅速赶回医院。这一来之不易的“生命种子”将注入一个17岁男孩的体内,为他打开重生的希望之门。
王争气相信,随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普及,社会上理解和支持的人会越来越多,也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的行动中来。
昨天一大早,河南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细胞采集室,来自汝南县罗店镇中心卫生院的外科麻醉医生、“85后”年轻妈妈陈娟,打了第9针动员剂,开始造血干细胞采集,她捐献的“生命种子”,将输入一位素不相识的苏州女体内,给对方带去生的希望。她也成为我省第397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