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导致6万人失业”——日前有媒体对山东临沂治污“后果”的报道,备受关注。事实却是企业整改不合格、不到位,被勒令停业整顿。官员回应“环保执法,绝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7月6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治理环境污染,是近几年来各地的重要话题。百姓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天高云淡水无毒”,政府都希望自己管辖的城市经济达标,甚至能名列前茅。一面要保证就业,保证经济增长,另一面还要给老百姓留住“绿水青山”,着实是两难。但难不能是执法不严的借口。
实际上,只要全国各地一把尺子、一个标准,都能做到“执法必严”,百姓生活和政府业绩、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就都有了保证。一方面,“执法必严”要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像从前那样企图靠“拖关系、拖时间”的路子走不通,停业时间越长损失越大,企业自然就要考虑是否还要继续违法、抗法。而全国各地执法尺度、执法环境相同,也防止高污染企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威逼利诱地方政府就范”等状况的出现。
另一方面,“执法必严”也是对守法企业的尊重和保护。守法企业一切按要求做,自然生产成本就高,同样的价格其利润就低,甚至还出现负利润。如果不对违法企业进行惩处,或者惩处力度太小,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必然会导致守法企业走向没落。而因企业破产而产生的失业才是真失业。企业处于停业整顿期的失业,只是暂时性失业。如果企业整改达标,显然失业就不会存在。
全国一把尺,可有效的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实行联动机制,在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重污染企业名录。把什么样的企业、什么人违法都记录下来,让其“榜上有名”,将相关产业、相关责任人列为重点检查对象。甚至于被强制退出的高污染企业所有人,再次申办同类企业时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污染的蔓延,才能为百姓留住“绿水青山”。
在处罚违法企业的同时,对于守法企业要适当给予奖励。违法重罚、守法有奖,只要两者生产成本相当、利润相当,企业自然就不违法了,也就把经济和环保的关系给捋顺了。(任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