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随"雷锋哥"体验 1天收发衣物数千件

2013-11-04 12:48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5个月送衣近万件,救助数千人

  一切就绪,已近8点,“雷锋车”出发了。半个月来,北区与南区基本都去了,此次选择的是中原路、陇海路、西三环部分区域。都走完一遍后,再从头走,争取不落下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记者坐上他的“雷锋车”,沿城北路向西,一路缓慢行驶,每遇到环卫工或民工打扮的人时,他就下车问问,看他们是否需要衣物。多数人面对询问会笑容满面,但个别人或担心被骗,只冷冷地说“不要”,孙德坤则一笑而过。

  或许因大河报的报道,一路上,他的电话不时响起,记者与他的聊天,也常被打断。“每天都要接100多个电话,收发衣物的数量,明显增加,现在每天收发衣物都在千件左右。”孙德坤说,6月份至今,他收到衣物已近3万件,送出近1万件,2000多人受助。仓库内还存放约两万件,要赶在最冷天气来临前,全部送出。

  说话间,“雷锋车”来到城东路一个环卫站,正值环卫工运送垃圾的时间,看到“雷锋车”来了,七八位环卫工围了过来,挑选自己所需的衣物。

  来自开封县的57岁老人李时俭,正试穿一双运动鞋,“刚合适,正缺一双这样的鞋。”李时俭说,他来郑做环卫工多年,平时根本不舍得买这种鞋,这次又省了几十元。

  一个环卫工大妈拿过一双鞋后,又给同做环卫工的老伴挑选了一双……

  能帮助别人,他感到很快乐

  说到这半个月的经历,孙德坤有气,但更多还是笑。

  “一次接到国基路一工地的电话说,有民工要衣服,赶过去后发现,几个民工在笑,原来他们不需要衣物,因为不相信媒体的报道,就故意打电话试探,看我做好事是真是假。”孙德坤说,当时很气愤,他是真心在做,不希望这样被耍。

  上周下雨期间,一位女士带孩子来郑看病,因医院没有空床,天又突然变冷,晚上,她和老公只能蜷缩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睡觉,非常寒冷。“她从报纸上看到我送衣物的信息后,与我联系,并约在人民公园东门口。我送去时,她已在雨中站了近半小时,当我将特意挑选的大人、小孩的衣服及棉被递给她时,她一下子哭了出来。”孙德坤说,那一刻,他心里又笑了。

  陇海路、大学路、中原路……一路走,一路问,一路收,一路送,昨天中午,“雷锋车”到达中原路嵩山路交叉口附近。或许是周末,昨天一上午,捐衣服的尤其多,截至下午1时许,粗略估计,市民捐赠衣物达1500余件,而送出去的也超过600件。

  “看来,今天收取的衣物要突破2000件,送出去的也会创新高。”孙德坤说。

  一上午走走停停,上车下车,记者已明显感觉到累,而孙德坤还要不断将衣物搬上搬下,应该更累,但他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我不累,这反而让我很快乐,不做慈善时才感觉累……”他这样说。

  记者手记

  期待“雷锋事业”发扬光大

  慈善让孙德坤快乐的同时,也屡次让他失业、流落街头……今年4月份,在深圳,最后一次失业的他,住进救助站,成为一名被救助对象。大河报报道他的事迹后,郑州一家医院主动联系,希望他来郑州做好事,医院愿为他解决工作问题。今年6月份,他来到郑州,在这家医院工作的同时,开始考虑自己新的“雷锋事业”。民工、环卫工、流浪者等弱势群体,在天冷时尤其需要棉衣,而市民家里大多有闲置的衣物,不知道往哪儿送。于是,他想到何不在他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自己上门收取,再免费发放给需要的人。

  从那以后,工作之余,他开始骑着印有宣传牌及电话号码的三轮车,在市内来回转。只要碰到愿捐赠衣物的市民或接到电话,他就上门去取。

  昨天中午,孙德坤所在医院的副院长李燎原说,为避免孙德坤再次因做公益而失业,当时就承诺他,以公益事业为主,不忙时去医院后勤部门工作,工资照发。

  采访时,孙德坤也流露出自己的想法。他说,目前,捐赠衣服与需要衣服的人太多,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形成一个有爱心,有凝聚力的团队,可以分工、分片,将这事做得更好。同时,他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为他开辟一个慈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组织更多的慈善行动,关爱受助者。

  他还表示,等冬天过去后,他还想发起一个“爱心待用餐”的公益活动,不仅关爱弱势群体的穿衣,还要关爱他们的吃饭。对此想法,他仍在考虑中。

  (记者 张朝 文 李康 摄影)

责编:王文静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